开展城市设计与改造,塑造桂林老城新风貌
卢润德1 李健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 541004)
【摘要】简要介绍了桂林开展老城区改造的背景和面临的机遇,在分析当前桂林老
城区城市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科学发展观出
发,提出了对桂林老城区开展城市整体设计与改造,使桂林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的若
干设计性、策略与措施性建议。
桂林老城是相对于规划建设中的桂林临桂新城区而言。桂林老城是一座以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闻名于世的世界名城,具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桂林老城是桂林城市发展积淀的结果,承载着桂林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对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这就是:桂林老城城建结构不合理,城市建筑物品位低(包括房屋建筑、街道、市政工程设施等),市容市貌寒碜,与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的美誉极不相称,有人形象地戏称为“美丽的姑娘穿着一身破烂的衣裳”,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桂林城市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尽管近10余年开展了以“两江四湖”一期工程为标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老城形象有了较大提升,但离与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美誉相映生辉的要求仍相去甚远。为此,2008年以来桂林市委和政府将“疏解提升桂林老城”提上了工作的议事日程。开展桂林老城区城市整体设计与改造,是彻底破解这一尴尬局面的唯一选择。
一、当前桂林老城城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 城建格局不合理
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始安县建城起,桂林为历代县、郡、州、府、省治所。然而,因受自然地貌和城市发展历史的影响,桂林城市形成沿漓江呈梭状发展,主要商贸建筑物及商业区、邮电与通信部门、火车站和汽车站、金融机构沿10余里中山路呈一条线曲折形展开的城建格局,以及仅中山中路与中山南路商铺繁华的景象。其不仅使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均衡,交通拥挤,而且使漓江生态环境承载力达到了极限,还因城市改造使部分历史文化建筑物消失。
2. 城市无整体设计,城区主体功能不突出
桂林老城依山傍水而建,自古以来就没有开展过正式与完整的城市整体设计及其城区主体功能区划(现行区划是按地理和行政管辖展开的)。受上述城建梭状和“线状长蛇形”格局的限制,桂林老城的商贸、电信、金融、交通、物流、旅游、宾馆、餐饮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行政机关、医疗卫生与教育单位等城市主体功能未能在地理上相对集中,形成“面状方形”的合理格局,导致城市主体功能不突出,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缺乏“成行”的集约效用,基础设施配套困难、重复建设效用低下与建设成本加大,城市综合治理难度增加等等问题的凸现。
3. 城市建筑风格无特色,档次品味低下
由于历史上没有开展过系统的城市设计,没有进行城区功能区划,致使城市建筑风格无基调、无特点,建筑物色彩无基色,建筑物不仅未能与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相和谐,而且造成了相同和相近功能建筑物风格的不一致。再加之桂林城市建筑物限高的规制制约(为避免高大建筑物反衬山水呈现“盆景效应”)和人们对现代化建筑的片面理解,在追赶时髦意识的驱动下,使城市建设步入“建设—改造—再建设—再改造”的恶性循环之中(例如,中山路上的建筑,大多是零星盲目地在建造,新的建筑物过两年就显落后),不仅使城市建筑风格缺失特色、杂乱无章、档次品味低下,而且造成了建设效能的低下与资金使用的低效。
4. 城市改造思路不连贯,政策导向出现偏差
出于老城区形象提升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压力和腾出城市规划空间的考虑(因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过大,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影响到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桂林市2000年以来实施了企业“退二进三”,即第二产业转第三产业的策略和将城中企业搬迁到郊外工业新区的举措,一批企业搬到了郊外工业新区。但是由于政策思路未能连贯,导致企业腾出来的土地许多被房地产开发商建成家居楼盘,反而增加了老城区的人口密度,挤占了城市空间和城市资源。
5. 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与山水风光的融合匹配度逐步下降
由于桂林临桂新城尚在规划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没有搬迁,所以现实的情况是,党政机关和一大批事业单位处于名胜风景区或历史文化名胜区内,占用了这些景观交融的空间,不断新砌的建筑物使“显山露水”日趋困难,给历史文化建筑物带来了破坏或是灭顶之灾,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与山水风光的融合匹配度逐步下降,使历史文化资源与山水风光资源难以整合利用,这不仅使游客与市民对桂林历史文化的感知度低,而且给标志性、精品型、大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品的打造带来了困难,进而使市区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难以突破。
此外,还存在着老城区改造缺乏详规,改造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选择、拆迁难度大、组织管理模式选择等需要着力解决的各种问题。
二、开展桂林老城改造背景与契机分析
1. 桂林市社会经济建设态势
⑴ 2009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地区GDP948.61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收入97.1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7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45亿元,659.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9:44.3:36.8;工业总产值1039.24亿元,同比增长12.1%;接待游客185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4.2%,旅游总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22.1%;全年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投资8.3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6亿元,新增到位政府信用贷款98.88亿元。 老城面积与人口数量:老城区面积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万,属高人口密度地区,规划目标控制人口58万人。【1】
⑵ 城市建设成果与今后建设主要目标。主要成果:1982年被国家确认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9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2009年起,成为“联合国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性落户地;2003年以来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建成A380备降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旅游机场;2009年老城重点实施了“三桥十路”等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区交通拥堵得到缓解。2010年主要目标:编制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力抓好一批特色城市建设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城市主次干道美化亮化工程、市容市貌管理工程、精品旅游设施及精品景区工程,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老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大力发展物流业、休闲消费业。【2】
2. 广西区和桂林市党委的战略决策、发展思路与中长期目标
桂林城市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尽快改变长期以来以漓江为中轴线沿江发展城市和城市主要功能建筑物沿中山路“线条长蛇形”展开的传统定式。广西区党委关于“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为桂林市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桂林市党委提出了“建设新城,疏解老城,组团发展、重点向西,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建设现代化的山水宜居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的桂林城市发展思路,为桂林城市发展描绘了蓝图、路径和确立了目标。为了对疏解老城开展科学决策,市党委委托市政协开展了“疏解提升桂林老城专题调研”活动,目前此项活动已经结束,调查组已向市党委提交调研报告。【2】
3.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的机会
一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此为建设桂林新城、改造老城提供了宽松的投融资环境。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启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战略”、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战略,桂林老城将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这不仅为老城改造的招商引资带来了有利条件,而且使老城改造、经济发展成为了“有的之矢”。三是,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家建设项目“贵广高铁路”途经桂林老城,这将为发展老城现代服务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对桂林老城改造的设计性与策略性建议
㈠ 老城改造的城市设计性建议
1. 对市区功能区划进行系统设计
新城建设、老城疏解(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搬迁新城,企业“退二进三”迁入城外新兴工业区),老城大量地理空间的腾出为老城区整体规划设计暨市区功能区划提供了可能。因此政府应把握机会,在国内外招标,请顶级专业设计公司,针对老城地理地貌、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对老城区开展整体性城市设计暨市区功能区划。区划设计出“面状方形”的商业区、金融区、物流区等城市功能区块,相应地还要对区划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开展系统设计、各区块建设发展的详细规划开展设计。
2. 对建筑物地理布局、风格及其色彩基调开展系统设计
城市建筑物地理空间布局、风格及其基本色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与品位。为此,桂林老城区改造在这个方面也需要请顶级专业设计公司开展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总体考虑,在景观(包括建筑物)塑造上体现古城风貌,在空间结构上强化古城特色,在城市形态上重塑山、水、城和谐统一的格局;二是,建筑物一般宜成群构建(尽管体量高度受限,但体量的方圆宜宽广一些,且在高度上要错落有致,房屋要有顶有坡),即要形成风格一致的建筑群;三是,各建筑群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透视空间,使其相互之间“通透”,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各建筑物的建筑美;四是,雄伟高大、现代风格品位重的建筑物应远离山水和景区,以“显山露水”,并使建筑物与古朴的山水相协调;五是,建筑物风格必须与桂林历史文化相融合,明、清、宋、秦代和民国建筑风格应成为城市建筑风格的主流(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经久的),以充分体现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以此统一城市整体建筑风格;六是,建筑物的风格要与区划的功能相结合,根据需要,可适当融合一些现代建筑元素,即古今结合;七是,建筑物色彩基调应与山水风光相融合,与古代建筑色调相融合,城市色彩基调也主要选择灰、青、墨色。
3. 标志性、精品型、大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品开展综合集成设计
目前桂林标志性、精品型、大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品比较匮乏,游客对桂林历史文化认知度较低,“市内一日游”产品较为单一。为了提升桂林老城旅游形象,突出桂林老城历史文化品位,走出市内游产品匮乏的困境,就必须结合老城改造,开发出若干标志性、精品型、大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品。例如:开发建设“桂林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修复外城墙,开发建设“古城墙游”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桂林山水神话传说动漫城”、“桂林地方戏剧戏曲演艺城”等。这些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亦需要请顶级专业设计与策划公司开展系统设计与创作。
㈡ 老城改造的策略与措施性建议
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老城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需要在城市设计及市区功能区划、建筑群风格与色彩基调设计、市政基础工程建设、筹资融资、单位搬迁、房屋拆迁与安置补偿等等方面做出统一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的详细规划。为此市政府需要下定决心,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做好规划设计招标、方案论证的组织工作。此外,老城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改造规划要在时间和资源配置上做好安排,要按基础与配套、核心与外围、主体与点缀、重与轻、急与缓、难与易等性质关系排出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资源配置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城改造有规划统领,各项目分步有序、有重点开展,循序渐进地完成。
2. 加强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
市政府要强调“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明确老城改造的所有规划都具有法规效用,任何单位和任何个人都不得违反城市改造规划,自行其事。在老城改造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做到“有规必依,违规必究”,严厉处罚违规单位、追究违规肇事责任人。为此,一方面需要建设规划及其管理部门坚持原则,按规划严格审批各建设项目;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老城改造规划执行的专门监察机构,并赋予其足够的执法权力,配备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执法队伍,以此来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保证规划的严格执行。
3. 抓住机遇,积极招商引资
桂林老城设计与改造具有重建意味,涉及面广,工程项目多,工程量大,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为此政府要致力于做好资金筹措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投资;二是,要建设高效的政府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三是,要把握当前招商引资的大好时机,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四是,要灵活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如政府信用贷款、地方政府债券、BOT和TOT项目融资等方式。仅此,才能为老城改造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4. 依法办事,做好拆迁工作
桂林老城改造成功与否,拆迁工作能否有效开展是个关键,为此政府必须主导拆迁工作。为了做好拆迁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应坚持做到:一是,各项工作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规定的公共利益认定程序、规划程序、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回购程序和拆迁程序依法按程序办事;二是,要严格按国家私有住房、已购公房、直管公房等各类房屋建筑拆迁补偿安置的相关规定,给予拆迁个人和单位合理的补偿与安置,保障被拆迁个人和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要想方设法,从解决被拆迁人和单位的实际困难出发,创设相应的优惠政策与条件,以赢得被拆迁人和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四是,拆迁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要依法照章办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5. 抓好舆论宣传工作,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桂林老城改造涉及面广,需要得到上级政府、行业部门、市民和投资商等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为此,政府及其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桂林老城改造的目的意义,以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四、结语
桂林老城改造现已风声水起,只要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桂林老城将一定会以风姿卓著的新面容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桂林市人民政府.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0.2.6
【2】桂林市政协.关于“疏解提升桂林老城的调研报告”.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