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Web2.0环境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人:admin 浏览 910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2年7月25日 打印本页

    
Web2.0环境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张玉孔
(潍坊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Web2.0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大众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突出了开放、共享、交流和创造的思想和理念,使创新教育的实施成为可能。在基础教育中,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借助Blog、RSS、Wiki和Tag等工具,开展富有成效的创新教育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Web2.0;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Wiki; RSS; Tag
一、引言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可见,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今后教育的重点。作为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如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兴趣和潜能的激发,重视考核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因此,从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Web2.0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使普通用户真正融入到互联网中,能很好支持新教育理念下的学习活动,为创新教育理念付诸实施提供学习环境与学习工具。因此,借助Web2.0技术,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展示学生个性,突出开放、共享、交流、创造的思想和理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什么是Web2.0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2]。它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离、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3]
社会性软件作为Web2.0的核心应用,指的是能够促进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与发展,促进集体协作行为和关系的形成与构建的互联网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件。
(一)Blog
Blog即网络日志,其既注重个人的思想表达也注重交流。博客写下自己心之所想,还可以引用他人的资料与观点,并不断的思考与反思,Blog之间可以互相共享与交流,通过自身与他人的Blog进行学习。
(二)Wiki
Wiki被定义为“一个允许一群用户通过简单的标记语言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4] ”。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使用Wiki技术的网站是一种共同创作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在Wiki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三)RSS
RSS是站点与站点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RSS可以把站点内容发送给订阅用户,网络用户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等),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四)标签(Tag)
Tag是一种灵活的日志分类方式,作者通过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关键词,便可以方便是查询到B1ogBus上所有使用了相同关键词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还通过与Technorati(博客搜索引擎)的合作,把关键词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共同分享。
(五)社会性网络(SNS)
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在SNS平台中,用户可以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交友,或加入感兴趣的圈子。它比较关注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可以进行人力资源分享,有较直接的应用目的。比较典型的社会化网络平台有校内网、Facebook、MySpace、Linken(专业人士的圈子)、Second Life(虚拟世界)、Elgg(为了积累知识和学习)等。
三、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定位
(一)创新能力的层次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目前心理学界较一致地将创造能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5]。创造能力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需要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协调统一。它不仅需要想像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思维力的协调活动,还与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6]
心理学研究中根据创新成果新颖程度的不同,一般将创新能力分成三个层次: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群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意义上的创新能力[7]。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是对于活动者本人而言的,是活动者以往从没有想到的或做到的,群体意义上的创新意义是对于创新者所在的群体而言的,社会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具有社会价值。三种层次的创新能力在外延上是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如图1所示。

社会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群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图1  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
 

 
 
 
 
 
 
 
 
 

(二)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定位
三种创新能力中,社会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最高层次,即创造出实际所需的产品。但它并非与前两个层次上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为创新产品的产生除了一定创新的智能品质外,还需要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实际创新产品的相应知识、技能,同时它还受到外部因素、如机遇、环境条件等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将创新能力转化为创新产品的技能和外部因素是由个体创造能力和群体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即个体创造能力和群体创造能力是社会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准备,只有在个体创造能力上具有足够的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并能在群体创新活动中有足够的协作实践后,才有可能最终升化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活动。
心理研究表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心理特征不同,社会经验不同,创新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成年人由于知识面广,阅历丰富,更容易产生社会意义上的创新活动。而中小学生尚处在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缺乏,则不容易产生社会意义上的创新活动。但同时,由于其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习惯尚未完全定型,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这一阶段更适合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因此,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个人意义和群体意义层次上的创新能力培养。
另外,从教育功能上看,基础教育不同于选拔精英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而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面向所有人的普及教育,其目的在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同时,基础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对学生特定方面的专门教育。因此,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培养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构成
关于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构成,目前在国内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三个要素构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包括认知能力、人格特质和自我意识水平[8]。而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生创新能力构成,除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人们所处的现代环境,特别是Web2.0网络环境。概括地说,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网络信息素养、创造意识、创新性思维以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1.网络信息素养。包括借助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主动使用网络的意识、使用网络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创造意识。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敢于实践、不怕失败的精神,不盲从名人和长者,有自己的主见,能多角度思考和评价问题。
3.创造性思维。包括对新生事物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敢于冒险,敢于实践,有丰富的想象力。
4.有效沟通。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倾听别人的诉说。
在四个要素中,创造意识是创新的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保障系统,网络信息素养为创新提供手段支持,有效沟通能力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四、Web2.0在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注重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奠定创新基础
Web2.0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即以用户为中心,因此,中小学生利用Web2.0环境学习时,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和进度,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对象,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主体。另外,Web2.0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可以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进行交流,参与交流的人包括同伴、教师、朋友或家长,这种交流有利于促进积极主动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博客、Wiki,SNS等工具,在网络上主动寻求合作目标并建立连接,众多的学习者被这种连结所聚集,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合作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网络环境,拓展了创新思路。
Wiki是一个支持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社区中,学生可以就某一兴趣或专题结成团队开展探讨。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进行分工协作,并完成对Wiki文本的创建、更改,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每个人也在与他人的意见的的碰撞学习到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趋于多元化。同时,Wiki还能记录每一个学生的登录次数和参与话题,有利于进行过程性评价。
(三)实施多元评价,激发创新热情
兴趣和激情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方式单一,对象狭窄,主体局限,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Web2.0环境下,既可以实现多元主体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例如,教师可将学生的美术作品上传到班级Blog上,让同学、家长、朋友从内容、设计、板书、创意、态度等各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的热情。
五、Web2.0环境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框架思路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立足于学习实际,强化创造意识的养成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强化独立思维习惯的培养。Web2.0环境下,利用Blog、RSS、Wiki、Tag等工具创建个人创新平台、班级创新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开展富有成效的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Web2.0环境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框架思路,如图2所示。
(一)个人学习平台
个人学习平台主要实现个人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者借助相关工具,通过收藏和创建网络资源,实现个人展示,并与其它个人学习平台间实现共享和交流。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Blog表达个人见解,记录日常经历,使自己不仅成为知识的发布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且通过与别人的分享和评价,进一步提高认识,促使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另外,还可以利用Podcasting展示自己,积极进行创新实践。

个人创新平台
个人展示,老师和同伴鼓励帮助。
RSS
Blog
信息资源聚合。
Podcasting
播客教学;个人展示;数字化讲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
表达能力;信息共享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独立思维意识培养;创造意识的培养(兴趣培养、想象力培养)。
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多元评价观;独立思维意识培养;创造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兴趣培养、想象力培养)
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综合能力。
网络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兴趣培养;团队协作。
创新能力指标
创新教学形式
Web2.0工具
虚拟学习社区
SNS
项目协作;信息共享;交友聊天。
班级创新平台
Wiki
Tag
主题活动探究;项目协作。
信息资源标注、分类和查询; 资源库创建。
图2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框架思路
 

 
 
 
 
 
 
 
 
 
 
 
 
 
 
 
 
 
 
 
 

(二)班级创新平台:
学习者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开展协作交流,彼此交流思想,分享心得和成果,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例如,老师可以利用Wiki就如何举办新年晚会向同学征求设计方案,并提供基本的框架,每一个同学可以利用Wiki的在线编辑功能设计自己的方案,老师汇总后形成最终的方案。此外,项目小组同学的每一位同学可以就某一专题,利用Tag功能在网络日志上标注特定的Tag,并搜集相关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三)虚拟学习社区:
不同类型的SNS网站都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借助SNS网站,中小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结交朋友,扩展人脉资源,从而为自己兴趣和爱好发展提供平台。例如,对于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Fexion网站(根据兴趣凝聚的虚拟社区)同其他地区的科技爱好者交流,分享信息。他们可能是同龄人,也可能是长者或专家,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学习者还可以在虚拟社区内与他人结成学习共同体,进行项目协作研究。
六、Web2.0环境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网络创新理念
利用网络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信息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得以实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人性化的Web2.0技术使人际交流突破了时空界限,变得更加简单,为学生的自由创新提供了开放化的环境。随着Web2.0的广泛应用,人们认识到网络已不再是人们获取资源的一种工具,而成为人们认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使人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结构,促进了人们的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可以得到重视和发挥。
(二)培养网络信息素养,奠定创新基础
网络信息素养是中小学生利用网络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首先,要充分利用《微机》、《信息技术》等课程加强Web2.0技术工具的学习使用,使中小学生及早了解Web2.0,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Web2.0辅助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使用Web2.0工具进行学习,例如,让学生使用Blog记录自己的成长,使用Wiki开展主题活动探究。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高了自身网络信息素养,也养成了利用网络进行独立思维的习惯和意识。
(三)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鼓励创新意识。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组织开展网上主题写作、网上主题绘画、创新博客展示等各类健康向上的网络比赛,结合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网上专题探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广泛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实践更富有创造性。
(四)构建个性化网络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9]。”在教学活动中,借助Web2.0技术,以个人Blog、班级网页和学校网站构建三位一体的个性化网络创新平台,培养学生个性,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通过个人Blog,使学生能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展示自己的特长,满足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学校、班级要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为每一个有创新天赋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每一个有创新欲望的学生提供尝试,并利用班级网页和学校网站进行展示评价,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肯定。创新活动即可以是与学习相关问题,也可以是学习之外的生活问题。创新网络平台的创建,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使学生的每一个疑问得到了解答,使他们敢于“冒险”,敢于进行创新实践。
七、结论
中小学生处于个性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Web2.0以其个性化,互动参与性、大众化和去中心化等特点为传统教育的突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利用Web2.0的这些特点来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以及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将会为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http://www.moe.edu.cn//busines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5/1122/A20051122474593.shtml.
[3]Yanfeng Wang, Fengfeng Duan.Study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Web2.0[A].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C]. IEEE Computer Society,USA,2008.524-525.
[4] 柴阳丽.国内Web2.0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66-68.
[5] Weiguo Diao, The Discussion about Production for Greative Quality of Pupil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J].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No 6,pp.108-112,June 2002(In Chinese).
[6] 许林.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J].中国电化教育, 2010,(5):19-22.
[7] 沃建中,陈婉茹,刘扬,林崇德.创造能力不同学生的分类加工过程差异的眼动特点[J].心理学报, 2010,(2):36-38.
[8] 黄安江.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J].教育信息化, 2003,(8):36-38.
[9] 王策三,孙喜宁,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客服合作微信:wfjy2008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