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张旭敏
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091)
内容提要:国务院于2010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1]中,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并明确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全社会要关注他们,支持他们,平等发展,有序发展,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现实意义
何谓关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关心重视。关心重视,就是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政府、企业、公司、单位等都应关心重视农民工,特别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什么叫新生代农民工?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特指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进城务工农民新群体,这批人目前在
农民工外出
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多,大约1个亿
[2]。这些进城务工农民新群体,虽然他们的户籍还留在农村,但他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目标和精神需求已经向城市人看齐,一定意义上属于城市的“新市民”。近1个亿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公布,在农民工中,其中16到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将近1亿。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中坚和主要力量。他们这些年轻人,在心理上处于农村向城市过渡时期,身兼工人和农民双重身份,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学历要高一些,据调查统计,如初高中学历占56.07%,高职高专生大幅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3]。由于文化程高一些,因此,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发生着改变,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渴望自己的身份在城市被认同、权益受到保护。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多人口中,有着近九亿农民,农民的个人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全民素质。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称得上全民素质的提高。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们相比,有一定的知识,有一定的文化,从小就生长在城市,生活在城市里。大多“80后”、“90后”农民工,自小生活在长辈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下,参加各种劳动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老一代农民工为他们创造了物质生活条件,让他们没有经历过多生存的压力,应对艰苦环境的韧性不足。因此,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什么是“素质”?就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
体质、品质、
素养和内在
涵养,即才干和
道德力量,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个人素质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在此价值观支撑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在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温州进行较有成效的大胆探索。外来人口数量达350万的温州,在全国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50个城市中排名第10,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接受程度也较高,他们将新一代农民工称为“新温州人”,而不再是农民工,并在全社会营造了“本地青年、外地青年,都是有为青年,第一故乡、第二故乡,同为创业之乡”的氛围。由于温州从政府到机关,从企业到市民,全社会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拥现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貎,农民工智慧得到体现,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温州市已有87名新生代农民工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近5800名新生代农民工担任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畅通的“发声”渠道
[4]。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从而确定人生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只有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全民整体素质。
2、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城市之根。城市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二者之间存在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对于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有着重要的支撑。文化是人直接创造的,是人类特有的东西,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构成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软实力”。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造就了人,中国古代就有“文治教化”之义。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举全市之力,汇集各方资源,当然也包括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新群体资源,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第一要务就要狠抓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这是提升物质文化的基础和途径。发展经济,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有利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实现城市文化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双赢”。
城市文化的内涵,应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作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直接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成果,是主体精神力量的物化,它既包括物质产品,又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本身[5]。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关键是提升全体市民素质。现今新生代农民工,从一定意义上看已属于城市的“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正处在求知欲和发展欲较为强烈的青少年阶段,加之对融入城市的迫切向往,就容易受城市的阴暗面的影响,如黄色、暴力等低俗文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不加辨别地学习模仿。要提升城市文化,先要提升市民素质。良好的市民素质和一个城市的居民的文明素质,是指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性格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文明程度的总和。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因此,全社会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为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夜以继日地贡献着自己的艰辛和汗水。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广大农民工的辛勤劳动,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出力流汗,就没有今天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农民工对自身、对城市、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既限制了他们扎根城市的理想,又制约了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可能。要通过全社会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使他们对自己、对城市、对社会有更多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使自身实际与社会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既实现自己立足城市、扎根城市的梦想,又能为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更大的力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双赢”。
3、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都从农村开始。新民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稳,社会稳,农民富,社会兴。
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连续10年,每年1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从2006年起,全国取销农业税,从这一项中农民可以增加收入1000亿元;同时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在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注重农民的物质条件改善,又注重对农民进行学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状态。经过“十一五”的投入和建设,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方面均有转大改观,电视、电实现了村村通。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民工每年将赚到的銭寄回家乡,支援农村建设,增加了新农村建的财力。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现代化的领潮族,是链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纽带。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理解他们,支持他们,使他们立足于自身现实,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精神风貌、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认为,社会就是各要素、各方面、各成员利益关系的综合体,社会和谐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马克思的矛盾同一性理论,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这几大关系的和谐统一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默默无闻、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世人皆知,家喻户晓。因此,全社会更要关注他们,要努力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充分发展之时,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更大成效之日;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全面发展之日。关注他们,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的迫切需要。现今我国有1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如果这一个群体不稳定,将会演变为社会不稳定、社会不和谐;如果这一群体良性发展,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群体;如果全社会都关爱这一群体,整个社会将和谐稳定发展。我们要千方百计,举全社之力,提供形式多样的关怀、支持和帮助,能积极疏导农民工心理,不断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宣传各种惠农利农政策和法律知识,能提高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营造平等的生存环境和工作学习环境,能让广大农民工切身感受到城市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和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自己生活的城市,从而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是我家”的主人翁心态。温家宝总理也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6]。这样,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走城乡一体化之路,维护城市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
(2)车晓蕙,黄浩苑,吴俊,潘旭. 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深度撞击“城市化中国”.《半月谈》,2010-03.
(5)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3页。
(6)温家宝,《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具有条件农民工融入城市》,
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