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现象探析及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
李权财 崔萌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
闪婚是指男女双方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相识到结婚的一种实质性婚姻模式。闪婚在当前社会中有走向泛化的趋势。闪婚的出现与城市化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社会舆论宽容、个人不合理需求、婚姻手续简单化等诸方面有密切关系。闪婚有众多的弊端,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家庭个案工作、 家庭小组工作、家庭社区工作有助于闪婚不良后遗症的预防和解决,促进闪婚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关键词: 闪婚 婚姻危机 家庭社会工作
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闪”可以理解为闪电的意思,形容速度非常的快,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婚”即是婚姻的意思。婚姻有结婚和离婚之别,在这里专指结婚。综合起来,闪婚是指男女双方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相识到结婚的一种实质性的婚姻模式。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闪婚产生于城市,在城市有着广阔的土壤,白领阶层往往成为城市闪婚的主体。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同样成为闪婚的温床,闪婚有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外出务工人员成为是农村闪婚的主体。目前闪婚现象在中国已较为常见,且有逐渐走向泛化的趋势。
一、闪婚的成因探究
1、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可以说,城市化是闪婚现象的首要原因。
首先,城市白领阶层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闪婚的主体。城市白领们由于长期忙于工作,无法进行长时间的爱情选则和培养,往往成为闪婚的重要群体。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的空间。由于城乡的异质性,进城的务工人员一般很难在城市找到对象,只得无奈的将目光重投回农村。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回乡慢慢的寻找对象、培养感情,很多人无奈中采取了闪婚的方式,在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恋爱后便匆匆的选择结婚。
其次,城市具有冷漠性、信息获取快捷的特点。城市的人们居住在高楼大厦中,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较为匮乏。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人情变得越来越冷漠,人的交际圈也在逐渐缩小。众多的青年男女不得不通过闪婚寻找自己的伴侣,排解生活的孤独寂寞、填补心理的真空地带。城市中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与闪婚有关的信息通过电视、报纸、 网络等媒体快速传播而广为人知,成为年轻人学习效仿的典型,闪婚一族逐渐壮大。
最后,城市的竞争性。城市具有强烈的竞争性,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为了获取更好的成绩,避免被社会淘汰,很多人都疲于奔命,无力追求马拉松式的恋爱方式,转向选择快捷的闪婚方式,使得闪婚的队伍越来越多。
2、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闪婚现象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可谓息息相关。从物质文化变迁的方面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起来。经济的发展,为闪婚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由于男女双方都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在经济上没有相互的依存性,就少了后顾之忧。很多人觉得自己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怕日后因离婚而导致生活的苦难,导致很多人在无所谓的态度中选择了闪婚。从精神文化变迁的方面看,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传统的婚姻观多注重责任,而现代婚姻观更注重注重生活,结婚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传统的婚姻,往往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双方通常都会要求门当户对,家族间经常通过婚姻建立各种复杂的关系。有时,婚姻甚至会成为利益的附属品。在当前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已经愈发发的遥远,婚姻通常只需男女双方同意就成了。这逐渐导致了闪婚现象的出现和流行。
3、社会舆论的宽容
社会舆论宽容度增强也是闪婚现象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文化中,普遍要求对婚姻的无条件忠诚,离婚往往为社会所不容,“嫁夫随夫”的思想长期存在。近年来社会舆论日益颠覆了这种传统的思想,随着思想的日益开放,人们对离婚已经习以为常,往往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认为闪婚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日后不合适离婚便可。此外,社会对离婚女性的歧视也大大的减弱了,女性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选择自己的幸福。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闪婚的出现。
4、个人不合理需求的影响
现实中一些人因为感情受到伤害,或者有过失败的婚姻经历,在苦闷迷惘、感情无处寄托的时候,为了满足暂时的感情需求,一旦遇到合适的“疗伤”对象,遂通过新的婚姻对曾经的失败开展治疗,加入到闪婚的队伍当中。还有一些人在社会发展加快,竞争愈发激烈,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选择闪婚的方式谋求稳定、安逸、富足的生活。这些不合理的个人需求成为闪婚人群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
5、婚姻手续简单化
社会政策对个人行为的选择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结婚、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也是闪婚流行的重要因素。过去人们不敢轻易地结婚和离婚,手续繁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婚姻登记手续日益简化、快捷、易于操作。如结婚不再需要单位出具证明,并取消了离婚登记的审查期。这些均产生了有利于闪婚的条件,使得结婚和离婚成为非常容易的选择。人们在谈婚论嫁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隐私权,因为瞬间的“爱情”选择闪婚的人不在少数。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
当前,作为闪婚主体的城市白领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伴随着城市化还在不断的扩大;社会文化始终处在不停的变迁中;社会舆论的宽容性也在愈发的增强;转型社会下个人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和需求日益增多。这必然导致闪婚的趋势还会不断延续下去,闪婚的规模还会日益的增大。无论对个人和社会来说,积极应对闪婚的不利影响都显得极为重要。
家庭社会工作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或理论,并以家庭为中心及维护家庭的完整,视家庭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到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需求,而提供各项家庭服务,以协助个人和家庭问题的解决。闪婚所产生的问题,归结起来属于家庭工作的内容。当前我国的家庭社会工作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也有了众多的积累。总之,家庭社会工作非常适宜于解决闪婚后遗症的预防和治疗。
1、运用家庭个案工作化解危机
社会个案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中一种由个人入手的专门工作和方法。其实施对象为个人和家庭,主要是协助发生问题或遭遇苦难的个人或家庭,对于他们的问题加以详细的研究及分析,予以适当的处理。
对闪婚后角色不适应的案主,社工要灵活运用各种专业服务理念及工作技巧,通案主家人一道努力帮助案主完成角色适应性问题,并引导家庭成员相互的容纳和包容。社工要尽量帮助案主解决心理危机,修复夫妻出现裂痕的感情。如,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法,引导案主努力回味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生活,唤起案主对美好的回忆,进一步引导案主对自己现阶段的行为进行反思,并考虑婚姻冲突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最终使得案主能够主动寻求解决危机的合理途径,实现社工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对于婚姻难以为继的案主,社工要做好咨询师的角色扮演,为案主分析离婚的利弊,引导案主自决。对于婚姻已经走向破裂,无法维系的情况,社工要努力为案主提供种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使之从离婚的恐惧阴影中走出来,勇敢面对现实的困难,帮助案主摆脱离婚后的不适应性问题的困扰对有特殊需要的案主,社工可以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寻求社会帮助。如遇到案主涉及法律纠纷的情况,社工可以寻求法律部门协助和支持。
2、运用家庭小组工作促进治疗和预防
小组工作是指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协助案主增进其社会功能,更有效地处理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小组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及有疾病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也包括由健康个人和问题个人共同组成的小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闪婚的夫妻,自己往往难以发觉自身存在的问题,就算发觉往往会受 “好面子”等心理影响而难以主动改变。这种现实性的困难,往往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予以解决。社工在小组中,灵活运用各种专业技巧,帮助夫妻双方克服害羞的心理,在小组当中坦开心扉的深入交流。社工在活动中促进夫妻相互的认知、强化共同目标、增进感情,并增强对婚姻生活中可能出的问题的警觉性,最终到达提升婚姻适应能力的效果。在家庭小组中,社工创造条件让组员间有更多分享和学习的机会,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借鉴其他组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针对闪婚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和弊端日益突出的现实,社工可以组织更多的预防小组,开展专门的预防教育和适应培训,将闪婚可能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防范于未然。
3、运用家庭社区工作提供支持
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家庭都处在一个相应的社区当中。尽管不同社区对单个家庭的影响大小不一,但社区对家庭的影响始终不容忽视。社区要不断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为各个产生问题的闪婚家庭提供有效的服务。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在整合社会资源上有着众多的优势。社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闪婚夫妻解决现实的种种困难。社区可以邀请婚姻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闪婚夫妻在生活当中互相宽容、互相鼓励、互相欣赏,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婚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社区还可以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号召各个家庭积极参加,让闪婚夫妻在活动中进一步增进了解、培养感情,推动婚姻向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此外,针对闪婚者婚前缺乏对互相的了解,恋爱时间短,感情基础薄弱,双方往往难以适应夫妻角色的情况,社区可以通过优秀家庭典范的塑造,通过她们的现身说法,增强闪婚者对婚姻的信心和责任感。一句话,社工充分利用社区力量,链接各种有效资源,多途径、多层次上促进闪婚不良后遗症的解决。
当前,闪婚的趋势在中国还在不断的发展,闪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作为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下一门极富魅力的学科——家庭社会工作,理应在闪婚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真正发挥家庭社会工作的魅力,迎接闪婚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尤需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理论和实务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和作为。
参考文献:
[1] 张文霞、朱东亮 《家庭社会工作》 [M] 2005年
[2] 焦艳娜 《透视闪婚背后的文化根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
[3] 王会 《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J] 南方人口 2011(3)
[4] 吴双林 《农村“闪婚”弊端渐显》 [N] 农民日报 2009年5月1日
[5] 武晓伟、闫艳 《80后闪婚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 社科纵横 2009(12)
[6] 余国辉 《浅析闪婚匆离现象产生的根源》[J] 理论界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