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会计职业判断
(商震 沈阳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等方面给予企业
更大的选择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职业判断
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了会计制度的国际趋同。为了适应这种趋势,财政部在借鉴国外宝贵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新会计准则和38项新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更加有利于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符合我国政府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经济的总方针。
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在会计理念方面减少量化标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在会计实务、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侧重原则性规定,淡化具体操作指南,处理中需要依赖会计人员有足够的职业判断。同样的数据、同样合格的会计人员处理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从“判断”到“职业判断”过度隐含着一个更广泛的过程。它要求判断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则知识和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有规则的理性活动过程,会计人员遵循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企业当前的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性质进行分析,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具体事项作出判断、处理。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着两方面的关系。首先会计准则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一个框架。要求会计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必须在遵循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这种约束,会计职业判断就无规可循,会计职业判断也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判断,而是会计人员随心所欲的选择。同时会计准则执行体系是否有效运行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没有了职业判断。会计准则的执行就是一种机械的、盲目的执行,不会根据具体的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对应的变化,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必然是低下的。只有通过会计职业判断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将成熟的会计职业判断上升为会计准则.不断的完善会计准则。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以“制度”为主导、制度与准则并行、以“原则”为导向三个不同的会计核算体系,新会计准则中将准则和职业判断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新会计准则中引入的事项如未来现金流的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开发费用的处理、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需要很强的会计职业判断。在依赖会计职业判断的同时,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需要掌握并理解新概念。
新会计准则的“新”主要在于出现了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资产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大量的的新专业名词,一方面计量属性更具科学性。对资产和交易的反映更为公允、更为相关;另一方面这些新名词的产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会计人员是否能够把握这些新的专业名词,很大程度决定了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例如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用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现行交易中影响公允价值恰当客观运用的因素很多,公允价值的使用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很高的职业判断。再者,“很可能”“可能”“基本确定”等概念引入了资产、负债的确认之中,如何决定这些概念究竟有多大的机会发生,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要依赖会计职业判断。
新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了大量“不确定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确定方面,不在是传统的“一刀切”,而是由企业根据其经营战略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所得税核算方面,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企业当前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直接计入权益,会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的经营情况进行职业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方面,选择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人员要根据具体具体情况去判断是否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借款费用资本化方面,将可用于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界定为“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购建或生产实际情况以及重要性原则的实质内容来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难题。
1会计职业判断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应用指南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FASB已经提供了一个统一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理论框架 (SFAS 1 57和SFAS 159),充分指导公允价值的运用。而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散见于具体的会计准则之中,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应用指南,导致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无所适从,不理解会计准则在会计和审计中的实际运用。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淡化,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教育多半流于形式,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不确定事项,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大多数会计人员习惯于从现有的做法中找方法,缺乏自己的专业判断,照搬硬套的操作根深蒂固,会计处理僵化,影响着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提高。
2会计职业判断沦为权力意志的工具。
我国的行业自律基础薄弱、政府行政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与会计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到种种条件制约,社会监督作用不够理想。大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管理层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政府部门实施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用高压政策干扰会计人员的判断,使得会计人员在法律法规的边缘走钢丝,财务处理混乱,即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又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公允价值往往也难以达到“公允”。
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对策。
任何症状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入手,标本兼治,会计职业判断也不例外。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是关键。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提高也需要围绕着会计人员进行。
1.更新会计教育理念,强化道德决策能力培养。
会计人员的传统思维方法即只根据会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排斥判断、崇尚统一思维方式。只是按图索骥地照搬以前的做法的模式必须改变,要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以面对不断变化、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会计是一个技术和道德并重的职业,评价一项会计工作质量高低,不仅要从技术规范角度,还要基于道德规范角度。督促会计人员学习国家政策制度,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理念。“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2.加强教育体制建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会计判断是一个“判断一行动—结果—再判断”的循环往复过程。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促使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快速、有效的学习新知识、新政策,一方面要自觉加强学习各项财务制度,掌握合理的职业判断方法和程序,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善于利用岗位轮换并从中积累执业经验,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从实践中不断积累从业经验,掌握职业判断的技能、达到能够排除干扰、坚持原则的程度。
3.完善公司内控机制,营造会计职业判断良好环境。
保持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杜绝会计舞弊行为,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的监管,建立公司利益主体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作为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国家财政、证券监管、审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探讨新形势下的会计职业判断[J]. 经济论丛, 2010
[2] 黄慧. 试论新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J]. 当代经济研究,2010(3)
[3] 毕记满. 基于新准则的会计职业判断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