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泊尔认知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启示
高晓瑞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陆军 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不仅需要探究不同教学方式的优长与缺陷,还要知道有效学习的本质以及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本文以奥苏泊尔的理论为依据,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字】 有意义学习 认知 教学
上世纪5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理论之后,传统的言语讲授的教学方式便受到质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地方把言语讲授的接受学习看成是传统的过时的教学方式, 好像只要教师一讲授就会导致机械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奥苏泊尔(D.P.Ausubel)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 奥苏泊尔的认知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1918--2008)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他将学习从两个纬度进行分类:一个是从学习的心理机制的角度来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一类是从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概念
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学习的新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实质的联系即是非字面的联系,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内容,学习者仍然可以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这样一个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乘以1/3的乘积是1,那么他知道3和1/3互为倒数。反过来问他:1除以1/3得到的数与1/3是什么关系,他答不上来。说明他没有掌握倒数这一概念的实质,习得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并没有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就是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着的天然的逻辑联系,不是人为加上去的。比如我们在初步学习英语时,常常记不清楚每个单词是如何发音的,于是我们在背诵单词时常常借助了汉字读音,比如说:“English(英语)”这个单词与“英国历史”,这四个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我们为了记忆人为加上去的,那么这个联系就不是非人为的了。
2、有意义学习发生的条件
要发生有意义学习要同时具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是从学习材料角度来说的,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具有潜在的逻辑意义。比如对于已经知道四边形的学习者来说,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是具有逻辑意义的。从内部条件来说;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是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将头脑中旧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其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头脑中的这个适当的知识又叫做“固作观念”。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四边形,现在来学习平行四边形。众所周知: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有逻辑关系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关系;学生头脑中的四边形就为理解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这个四边形的概念就称之为固作观念,通过这个概念来将“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同化吸收。
(二)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是与有意义学习相对而言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没有实质的逻辑联系,那么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比如一个小孩子背诵乘法口诀,背熟之后,如果问他三八多少?他可以回答是二十四,再问他二十四除以三是多少?他如果答不上来,就说明他的背诵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了解口诀的真正意思。他记忆的过程只是机械的刺激反应。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行为主义观点的缺陷——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
(三)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的,接受学习即是教师主动组织知识并将其系统的讲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吸收新知识。这种学习不需要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只是把老师讲的新材料融汇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教师的讲授起着重要作用,师生之间应有大量的相互作用。接受学习重在学习的结果,当用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可以从知识系统中找出来。
接受学习主要是以老师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一般来说,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采用说明、叙述的方法来讲授是非常有效的,为学生自己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学习奠定了基础。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一篇课文需要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这些知识运用讲授的方法是非常合理的。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最初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与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以学习者自身的思考活动为中心。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证明假设。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即探索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二、 学习方式并不能决定学习的有效性
奥苏泊尔把学习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否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与学习以何种方式展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两个角度的学习交叉组合可以出现多种情况,可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发现学习等。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因为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发现学习就不可能有效的深入;而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发现学习也是必须的。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是多种方式组合的中间状态,比如说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义发现学习。
三、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接受学习是教师讲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并不决定学生是否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它本身就不是填鸭式或“满堂灌”。所以就学习方式本身来争论孰好孰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避免机械学习,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奥苏泊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发生条件中提到,要发生有意义学习,学生需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即是要学习的积极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使课堂生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要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即“固作观念”做基础。所以教师在讲授之前必须仔细考察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水平,注重新材料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此来组织教学。
(三)创设有效的先行组织者
根据学生先在的知识和所学材料的逻辑关系,可以把学习分成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下位学习即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概念可以包括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比如学生已经知道四边形,现在学习平行四边行。其中四边形是上位概念,平行四边行是下位概念。下位学习使概念不断分化,使上位概念不断丰富、充实,得到修饰。上位学习又叫总括学习,学习者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下位概念,学习材料是对这些旧知识的总括。比如我们知道苹果、香蕉、凤梨,要学习一个新概念“水果”。组合学习是新知识与先在的知识没有类属关系,但他们可以相互关联,产生新的意义。在这三种学习中,下位学习是比较容易的,而在教学中,很多知识也都是下位学习,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下位学习,创设有效的先行组织者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教学前提供一个比所学材料更高级的引导性组织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陈述性的组织者也可以是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即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比如:教师在带学生参加一个西方的美术馆,老师可以先提示学生回忆自己作画的经历:学生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思想感情也发生变化,所画的内容也不同。进而可以理解西方为什么一开始画的全是上帝、神仙之类。而文艺复兴之后,重点就在人本身。比较性组织者就是找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知识,比如在教外国的学生认识我国的宗教,可以让他们去思考基督教、伊斯兰教本身是如何发展、有何作用,然后与我国宗教类比,这样他们学习我国宗教时就容易得多。
总之,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就要从学生先在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昌岑《研究奥苏伯尔教学论思想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育研究》1985年第10期。
[2]谢象贤、倪文锦、何晓文《语文教学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基础—试论魏书生同志的课堂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1期.
[3] 肖酸秀《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心理学与科普园地》198月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