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模式探究

发布人:admin 浏览 926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2年8月6日 打印本页

    
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模式探究
摘要:培育优势学科是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借鉴国内外优势学科的发展模式,利用创新型管理方式,根据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应我国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创新型发展模式,以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促进国内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关键字: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模式
 
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的最前沿,其优势学科的发展对于高校、国家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乃至国家创新与竞争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型大学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优势学科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点学科,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发展模式。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高等院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综述分析国内外现有优势学科建设情况,探究了适应我国发展的优势学科的发展模式。
1优势学科
学科是具有一定科学领域的,通过人类长期的知识创新、创造、积累、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优势学科是指在一定时间、地域范围内,在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或某几个研究方向上横向同比居于领先地位的学科;或是指在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的学科[1]
优势学科也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它们大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充足的办学经费、优越的办学环境、卓越的管理水平,而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如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文学、数学、化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哲学等,都堪称世界一流。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各具特色。
目前,我国的32所研究型大学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如北京大学的工学、医学、法学和农学等;清华大学的理学、文学等。
2国内外优势学科的发展模式
2.1国内外优势学科的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大学的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为了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吸纳各类拔尖人才,都采取了一定的手段来发展优势学科;但是在优势学科的建设当中,国内外的发展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类似的模式方向[2,3]
(1) 基于传统的学科发展模式
大学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对于优势学科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其师资力量与设备状况也是将来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忽视这些基础条件,对于优势学科的发展只能产生障碍。即使是世界上得一流大学也不能忽视学科传统,更不能脱离学校传统和发展基础,仅凭主观愿望着力发展某一学科,是很难形成学科高峰的。因此,大学要发展其优势学科,必须考虑本校的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自觉地对历史中形成的传统进行筛选和评判,去发现先人的足迹,进而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优势的模式
优势学科的发展同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优势;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向学科发展提供着大量的新课题。其实,最早的生产经验是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根源。例如,数学学科的发展源于尼罗河水泛滥而产生的对耕地重新划分的社会需要;蒸汽机的应用和对提高热机效率的追求,促进了热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利用原子能的需要,促进了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一些学科首先得到发展,成为带头学科,如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近代的力学,现代的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等。
   (3)瞄准冷门学科的模式
一些看似冷门的学科,往往具有很大的前途。如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连续三年获得了三个诺贝尔奖,现在该校已成为美国化学和物理学界学者都很希望访问的地方。其原因就在于二十多年前该校选择了一个冷门学科——高分子材料导体或有机材料导体,并将它做到了世界最好。因此,科学体现了远见、直觉性、预见性、洞察力的发展模式。
(4) 创建优势和特色学科群的模式
学科群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产物,是学科纵横发展、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结果,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学校可注意围绕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方向,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入才培养质量为主攻目标,科学、有机地联合相关学科共同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
(5) 热门学科和回溯学科结合的模式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就像开采矿藏一样,由表及里,由浅至深,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开采。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总有一个层次是人们开采的对象,与之相对应,也就有一门或几门学科是科学发现的热门学科,是成果累累的学科。学科的发展总是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但情况也并非总是这样。比如,当深一层次的研究暴露了上一层次问题的深刻本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将搁置许久的难题沿新的思路重新研究,或研究方向遇到困难长期不能向深一层次掘进时,人们有可能回到早已“冷却”的层次,进行更大规模的“回溯”。不论是“热门学科”还是“回溯学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里可能出大批研究成果的学科。
2.2适应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的创新模式
(1)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
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形成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的中心人物。优势、特色学科主要靠学术大师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来支撑。英国的卡迪夫大学能够迅速崛起,光是从剑桥大学就“挖”走了20多个顶尖人才。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之所以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就是因为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然后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们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了起来。由此可见,“人”是最重要最革命的因素,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优势、特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定要不惜代价地留住顶尖人才,要敢于到伯克利、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招聘教授和博士毕业生。
(2)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产学结合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优势、特色学科更要注重科研,科研应走在教学前面,不应只局限于人才培养上。大学存在的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像的问题。对高深学问进行思考,那就是搞研究,而学科,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是高深学问的载体。另外,优势、特色学科要引导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追求国际前沿,也必须将科学研究放在核心地位,进而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最终达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在研究领域,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建立委托研究制度,以及通过与地方大学等研究教育机构的联手,合作共建知识团组,促进学科成长,从而为地区经济做出贡献。
(3)加强优势学科的基地建设
高水平的平台基地建设对于建设优势学科具有重要的依托作用。因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最前端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前沿的科研成果等都要有以上基地的支撑。正因为如此,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都特别重视并下大力气投资基地建设。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快了对支撑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多种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这就要求大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基地建设,为优势、特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以创新增强优势、特色学科的生命力
创新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灵魂,优势、特色学科的创新主要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科组织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学科制度创新、学科建设内容创新和学科内容创新。其中,学科制度创新是学科创新的保证,它包括观念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学科设置与划分制度创新、学科研究规范创新以及学科奖惩制度创新等。学科建设内容创新就是将创新的思想引入到各项具体建设内容上去,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创新、学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学科建设管理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优势学科的发展模式均是在历史的沉淀中,受不同背景环境的影响,同时受自身遗传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产物,因此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内研究型大学自身情况选择适宜学科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宏观的办学理念,都极大地启发着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娄玉珍,赵鹏大,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2006(2).
[2] 王贵芬,程华东.浅谈高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9(9):70-72.
[3] 宋鸿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文献述评[J].陕西教育,2011(3):4-6.
 
声明:本文首发于:万方论文网;著作权属于本网和作者,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客服合作微信:wfjy2008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