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宋丽莉 中共潍坊市寒亭区委党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同时应该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炼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关键字: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一、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已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第一,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所以,做到文化自信,就要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一些人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振兴国学,恢复儒家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传统,其中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而是以儒家为主,包括法家、道家、佛学等等多种思想。一个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同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也不能狂妄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它的态度,应该是认真的梳理,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当代服务。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我们无法否认历史上的闭关锁国,但开放交流始终是主流。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二、理性对待中华文化,提炼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树立科学辩证的态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首要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如何对待中华文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反思中华传统文化,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一方面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正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中华文化的不良传统,如缺乏实证科学、缺乏民主和法治等。唯有认识自身的缺陷,才能克服缺陷,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大步向前。
首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也有人民的东西,反封建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遗产。毛泽东同志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经常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典故、成语或警句,如“实事求是”、“愚公移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和精神家园”。所谓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一个民族(指民族国家)有基本的文化认同,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如信仰、理想、道德观念等。在一个时代里,一个民族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把十三亿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良好道德风尚,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构成,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
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在很多方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华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从文化渊源上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而且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支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形成了民族凝聚力量的最深层心理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国家统一为乐,以山河破碎为忧。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先秦,大一统思想就被儒法两家所重视,后经秦汉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实践,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定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推动并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统一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时,荀悦的《汉记》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日益巩固和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道德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整体至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促成了中华民族趋于群体团结的凝聚倾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国家社稷为重,以民生民瘼为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许多古代名言,都是对群体价值取向的最好诠释。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更进一步弘扬。人们普遍认同:把社会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要把社会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产生了关心集体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量,形成了个人、家庭、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情结。
中华民族具有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始终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曾具备的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独树一帜。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使中华民族具有浓重的“本根”意识。这种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提高了民族向心力,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不仅本乡本土的中国人以“本根”意识增强着凝聚力,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也始终保持这种“本根”精神而不能忘怀自己的祖先和祖国。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就充分显示了这种尊重传统、追寻“本根”精神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不可灭种、不可离散的巨大力量所在。
忧患精神是近代萌发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源泉。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历尽战乱而终未分裂,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而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则是形成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忧患意识也加强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遭受外来侵略压迫的共同境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捍卫祖国领土和民族独立的共同斗争,成为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凝聚的纽带。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邓小平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凝聚力。
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15—17期
[2]李君如.在文化认同上下大工夫真功夫[N].学习时报,2011-12-5
[3]方立天.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EB/OL].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6052/20060801/101771.shtml,2006-8-1
[4]韩民青.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N].大众日报,2012-1-31
[5]何克亮.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J].理论学习(山东),2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