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关键词:翻译研究;方法论;简介
1.前言
杨自俭(2000:5)认为是否具有本学科方法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五个标准之一,一门学科是否走向理性与成熟需要看其是否具备不断发展、完善的方法论。整体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位已相当稳固(孙艺风、仲伟合 2004:5),但是迄今为止,系统的、科学的翻译学方法论的理论书写还不多见,这与翻译学科(翻译研究)日渐成熟的发展趋势可能有些不符。从语文、语言、文化到后殖民主义,西方翻译学的发展轨迹清楚、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翻译学研究方法论的此消彼长,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范畴,丰富了翻译研究手段,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但是整体却缺乏理论合力,不能形成完整的翻译研究方法论体系。西方翻译学虽然已逐渐开始科学的翻译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但是部分冠以方法名义的翻译研究理论著作(如Wilss 1982/2001; Snell-Hornby 1996/2001)从其内容来看仍是侧重于自我翻译研究视角的理论途径及模式言说,未曾尝试更加系统的方法论的构建。威廉姆斯和切斯特曼(Williams & Chesterman 2002/2004)的翻译研究方法专著《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以下简称《路线图》)面向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侧重翻译研究基本方法,旨在启发读者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确保研究的价值和质量”。较之国外,国内的翻译学界的“方法论意识还远未清晰起来” (杨晓荣 2003:36)。许钧、穆雷(2009:80)指出1978-2007年间的中国翻译研究论著情况表明我国的翻译研究
方法论严重滞后,仅有零星的翻译研究方法论相关的论文发表。令人欣慰的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站在学术前沿,以高度的学科建设责任感,致力于方法论方面的总结、反省、建构和创新”(李惠红 2010:12),国内也陆续出现了几本与翻译有关的方法论著作(详见黄忠廉 2009; 李惠红 2010; 穆雷 2011),前两部著作已有相关评介,本文拟介绍穆雷教授的新著《翻译研究方法概论》。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以下简称《方法论》)由穆雷教授带领她的翻译研究团队精心编著而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全书共分14章,每一章又细分为2-4个小的专题、每章小结和配套的思考题,书后附录详细的翻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及与研究方法相关的推荐阅读书目。下文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2.内容概述
《方法论》定位于入门级的翻译研究方法教科书,“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跟研究相关的入门知识,而不是系统研究翻译学方法论”。全书“章节的安排以专题为主”,各章节彼此独立,并不强调系统化。编者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些研究方法概念的介绍、配合精心挑选的研究案例,意图增强读者的方法论意识,并为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该书介绍的研究方法提供相对明晰的参考。
文章介绍了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及方法体系、翻译研究的领域及翻译研究类型,认为翻译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与翻译研究领域相结合的产物(第一章)。围绕形式逻辑在翻译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编者结合一些具体的翻译论述分别说明推理、论证、反驳在翻译中的就应用,并就指出了研究者常犯的几种主要的谬误(第二章)。编者将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整个方法论体系中析离出来,着重对这两种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第三章)。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步骤进行了介绍,为我们呈现了翻译研究中将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结合的顺序法、并行法及其他类型混合策略可视模型(第四章)。介绍规定性翻译研究和描写翻译研究(第五章)。简要述及翻译研究中的实证研究途径、实证研究对象及影响和制约实证研究的因素、自然性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观察法及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逻辑、类型、实验设计和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第六章)。介绍了利用语料库来证实或证伪翻译普遍性假设、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利用TAPs从文本内角度研究翻译策略、翻译单位及翻译自动化问题,从文本外角度研究译者非认知心理过程、翻译环境等(第七章)。论述证实研究方法应用的意义及不足后,编者从史料证伪、实验与数据证伪讨论证伪角度介绍了相关的翻译研究应用,便指出证伪方法意义和不足,批判译界存在“重证实”而“轻证伪”、重“立”轻“破”的不健康实践倾向(第八章)。强烈主张翻译研究中偏重共时和历时研究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实际研究中应将两种方法糅合在一起使用(第九章)。讨论翻译研究当中的宏观与微观研究方法,认为两种方法应“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第十章)。讨论选题类型、选题原则、选题来源及研究设计的整全框架(第十一章)。梳理了文献情报和文献综述的概念,介绍文献情报的检索、整理和分析及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第十二章)。假设建立在问题之上,分为阐释性、描述性、解释性及预测性等多种假设,假设的验证需要使之操作化才能加以验证(第十三章)。引用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一些现成的研究计划中各组成部分,说明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的评估标准。编者还指出了研究生在研究计划和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就学生答辩前如何准备、答辩过程中如何演示和陈述、应避免哪些情况给出了真诚的意见(第十四章)。
3.简评
与国内外主题相同的著作相比,该书具有下列特点。
(1) 高瞻远瞩,填补国内翻译研究方法论教学空白。
本书编者穆雷教授(2008a:43;2008b:8; 2011:29)曾多次撰文讨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她指出翻译学方向的研究生应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为重点,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方法论作为课程内容必须是我国今后翻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任务当中的重中之重。李惠红(2010:15)认为长期忽视方法论的教育是我国翻译学研究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妨碍我国翻译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我国翻译方向博士、硕士翻译教学中迫切需要弥补缺失的方法论一环。在深刻认识到翻译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能够不断发展的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因素,而翻译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在国内研究生教育中的缺失这一严峻情形基础上,编者选择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各种常用研究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不可不谓立意高远。注意到同专题著作侧重译学方法论系统概念的抽象阐释,侧重“学”的倾向,而忽视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对翻译学科生力军的方法论操作的系统训练与培养。该书看到了这一点对未来翻译学科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方法论建设的同时考虑到方法论教学的可操作性,力求“学”与“术”理想结合。
与《路线图》一样,《方法论》主要探讨翻译研究方法,正是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编写。虽然目前不少院校开设了类似“语言研究方法论”、“科研论文撰写”、“研究生论文设想讨论会”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不完全适用于翻译研究”,有的“全面完整,成熟严谨有限”(杨晓荣 2003:37),因为我们缺乏合适称手的教材。主要表现在方法论的教学中翻译学的学科特征不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不紧密。翻译研究方向的学生、研究者虽然可以从各种方法论著作中吸取宝贵的方法论营养,加深对方法论体系中各种知识概念的理解,并将这些内化的知识迁移到翻译学这门学科领域下的研究实践活动当中。但是研究者容易在这种去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学习过程中依赖个人直觉,他们脑海里建构的翻译研究方法论可能不健全、不准确、实践中可能产生理解、操作上的偏差。较之前的方法论著作,该书对翻译学科研究可谓有的放矢、指导性更强。该书作为翻译研究方法论的教材在各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可以扭转我国目前科研院所翻译研究生方向研究方法课程几乎为空白的局势,其实际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2)独具一格,分专题探讨翻译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一般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学科研究方法论三个层次(吕俊、侯向群 2001:19;穆雷 2011:2)。杨自俭(2007:3)亦提出翻译学方法论系统应当包括翻译实践方法论、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翻译教学方法论及翻译批评方法论四个子系统。从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看,《方法论》一书正是围绕翻译研究方法的各项专题,应是一部翻译研究方法论专著,国内黄忠廉(2009)、李惠红(2010)二著则基本上属于翻译实践方法论和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三者互为补充。翻译研究方法论的构建必然建立在翻译学体系的各个分支基础上,是其各个分支的组成部分,方法论理所当然应贯穿于该体系的各个层次。因此一般情况下翻译学方法论都按Holmes的理论框架的不同层面来处理。该书创造性地不拘泥于方法论、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的次序与界限,选取具体内容作为专题巧妙地与翻译研究领域的结合,介绍翻译研究的过程、现象与结果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
此书的出版旨在“丰富学习者的研究手段,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学习者掌握书中的方法,在研究中加以恰当运用,则可使研究者的“翻译研究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进而使研究过程更加有效,研究结果更加可信”。《方法论》紧扣翻译研究主题,涉及翻译研究中论文选题、研究设计、文献收集、文献综述撰写、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撰写学位论文、参与答辩诸多细节。书中各种专题由浅入深,帮助读者加深对各种翻译研究方法的认识。其中的一些专题如宏观研究及微观研究、文献情报及文献综述、答辩注意事项未曾在《路线图》等其他专著中涉及,语料库及TAPs、选题及研究设计、及研究计划主体框架等一些专题则涉及不深。读者可能选择性地阅读其中的部分章节,而不用担心前后内容的衔接问题。
(3)案例详实,研究方法分析精到。
正是因为翻译研究方法论教材的定位,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方法论》一书中每一章节大都配有与主题相关研究案例,并配有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析。一般的方法论著作要么学术性、理论性太强,容易陷入空洞、抽象的怪圈,要么因为针对翻译学以外的其他人文学科,案例不够恰当或者浮光掠影,不利于读者对叙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书中精心选取一些案例大都来自国内一些外语类专业期刊,论文质量可以保证,论文设计中使用的具体方法与文章介绍的知识点紧密切合,加上作者详尽的讲解、分析,有时还配有可视化模型、流程图等,即使一个没有多少研究经验的翻译研究初学者也可从中受到启发。书中附录一采用批注方式对一系列研究设计进行分析,使读者在宏观把握文章内容同时,又掌握研究者微观的方法论思路,对自己今后的研究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主编穆雷教授是国内翻译研究与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权威专家,本书成果是其多年指导翻译学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翻译硕士的经验总结,也是其承担的多项研究项目的成果汇报。因此,该书对于怎么样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翻译研究方法论,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翻译研究方法论无疑具有较大的发言权。书中的配备的案例及案例评析方式均基于把道理讲清楚,使学习者受益的出发点,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吧。
4.结语
当然,本书因为无先例可循,在笔者看来,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可能出于文献获取便宜性考虑,书中的案例几乎都选自国内专业期刊和高校学位论文,对国外专业期刊中的论文提及较少,这是一点不足;在书中每章每节知识点都和当前翻译研究(领域)结合情况下,有部分章节并未选取适当案例分析,如第二章第三节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部分;本书案例几乎覆盖了
Holmes(2007)翻译研究领域所有分支领域,遗憾的是对应用翻译研究领域下翻译辅助(机器翻译、本地化、术语管理及翻译记忆)这一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未有涉及;最后如果书中或书后附录中包含有一些翻译研究方面的省(市)教育厅、教育部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申请表案例分析,无疑会对一部分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读者会起更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