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四川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发布人:admin 浏览 1508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3年3月16日 打印本页

    
                                     四川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郑劬 李虎威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及四川省2011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以丹尼森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出四川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四川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校地合作,及时把握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整合高校及地方资源,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  贡献率  校地合作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为四川加快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与此同时四川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成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进入核心地带,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教育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支持,才能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而本文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高等教育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作实证分析,分析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一,四川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多大;二,四川省对高等教育与全国的差距;三,由此引致的结论与启示是什么。
一、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1.高等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理论
高等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有关他们相互作用的理论包括(1)人力资本理论,其中主要观点有: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储量的增大;人的经济才能是一种创造出来的生产手段,对人力投资的数量不同会造成收入差异;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是减少个人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2)知识经济理论,主要观点: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在知识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科学化。
2.  地方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向作用
(1)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及驾驭的制度和体制。首先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资金投入不能离开物质生产部门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高等教育的供给是由社会总资源中分配给高等教育的资源总量和比例所决定的,因此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变化。最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会不断推陈出新,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等内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制度和体制。
(2)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首先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必须通过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实现,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量来推动经济发展。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发挥作用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等学校在物质和人才力量都具有发展科学技术的优势,高等教育通过加快科技转化和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最后高等教育有利于增加社会总需求,有利于个人教育消费重新合理分配,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家庭和社会消费结构,最终使人们更积极的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总得来说高等教育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推动经济发展。
 
二、四川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1.模型概述
经济学家在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时,基于不同的理论和侧重点,构建了多种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舒尔茨系数法、斯特鲁米林的劳动力简化系数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其中美国学者丹尼森模型以其理论的全面性和细致化在当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欢迎。
丹尼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充分考虑了教育因素对劳动力质量的作用,即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考虑到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培养了劳动者创新能力,间接地贡献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把Lt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0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这样,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Y为产出量,At为技术水平,Kt为资本本投入量,L0t为初始劳动(即不包含教育质量因素的劳动投入量),Et为教育投入量,α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α>0, β>0, α+β=1,t为时间变量。
对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之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于是得出:
Y代表经济增长率,α为平均技术进步率,k为资本投入量平均增长率,l0为初始劳动平均增长率,e为教育投入量的平均增长率。通过这一公式单独地考察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即等式右边最后一项占经济年均增长率Y的比重,则得出教育投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 表示教育对经济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依据其原理,高等教育对经济年均增长的贡献率为:
( 表示高等教育对经济年均增长的贡献份额)
实际计算中,教育投入年均增长率e一般以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R取代。教育综合指数反映的是一定时期、某一国家或地区劳动者人均受教育程度的状况,是以劳动者受某一级教育为基准,按照一定的劳动简化率(或称劳动折算系数),折算人均受教育程度,它能够反映出教育投入的实际效果。于是,计量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变为:
   
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其中:y为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用GDP年均增长率表示; R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Ri与R0分别为基期和报告期的教育综合指数,n为某一时期包含的年数;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这里采用丹尼森所估算的0.73,即劳动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产出增加0.73个百分点。
2.实证分析
(1)计算2005年、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本文将劳动者界定为15-64周岁年龄段,根据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四川省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相关资料,得到当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不同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人口比率,分别计算2005年、2010年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数量及比例(见表1、表2)。
表1   2005年、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数量(万人)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合计
2005年
193
531
1885
2297
782
5688
2010年
388
652
2022
2007
728
5797
 
表2   2005年、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比例(%)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合计
2005年
3.40
9.34
33.14
40.38
13.74
100
2010年
6.68
11.25
34.89
34.63
12.55
100
 
(2)计算2005年、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的年数
2005年四川省劳动力受各级教育年数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数为:(3.40+9.34+33.14+40.38)×6÷100=5.1756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数为:(3.40+9.34+33.14)×3÷100=1.3764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数为:(3.40+9.34)×3÷100=0.3822
人均受大学教育年数为:3.40×4÷100=0.1360
同理可计算出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年数分别为5.247、1.5846、0.5379、0.2672。汇总结果见表3。
表3    2005年、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
 
小学(6年)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4年)
2005年
5.1756
1.3764
0.3822
0.1360
2010年
5.247
1.5846
0.5379
0.2672
 
(3)计算2005-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群体的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R
教育综合指数计算方式为各级受教育年数乘以劳动简化率之和。本文根据四川省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收入情况,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2005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率定位1.0、1.2、1.4和2.0;2010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率定位1.0、1.2、1.4和2.8。
依据前面所计算的2005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和所确定的劳动简化率,可以求出四川省2005年劳动力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5.1756×1.0+1.3764×1.2+0.3822×1.4+0.1360×2=7.6344
同理可以求出四川省2010年劳动力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5.247×1.0+1.5846×1.2+0.5379×1.4+0.2672×2.8=8.6497
根据上面两个教育综合指数,可以计算出2005-2010年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 2.53%
排除高等教育后,2005-2010年间四川省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1.42%
即在四川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2.53%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
2.53%-1.42% = 1.11%
由此可见,5年间四川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的比率为:
=43.87%
(4)计算2005-2010年间四川省GDP年均增长率
根据《四川省2011统计年鉴》,四川省2005年GDP 为7385.1亿元,2010年GDP为17185.48亿元。则2005--2010年间四川省GDP实际平均增长率为:
 =18.40%
(5)计算2005-2010年四川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
四川省教育的贡献率为:
即,2005-2010年间四川省GDP 18.40%的年均增长率中,有18.40×10.04%=1.85个百分点是由教育带来的。
同期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为:
即,2005-2010年间四川省GDP 18.40%的年均增长率中,有18.40×4.40%=0.81个百分点是由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贡献的。
 
三、结论与启示
1.高等教育是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根据上述方法,选取2000年和2005年的四川人口普查及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5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0.96%。可见,2005-2010年间,四川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大幅度提高的。这是因为四川大力推行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这正说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依存关系,高等教育是推动四川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高等教育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上述方法,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及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5-2010年全国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14.77%,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5.20%,可见四川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因为:(1)四川省GDP增长的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值(2005-201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6.75%,四川省GDP年均增长率为18.40%.),但是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2)四川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质量和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协调,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3)四川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足,导致其对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3.加强校地合作,增强四川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四川高等教育是保持地区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只有加强校地合作,实现四川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的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脱节的问题,发挥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方面要求政府把高等教育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与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等保障,积极推进其稳步发展,赋予各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在服务四川省地方经济开放开发的实践中,通过与区域紧密合作,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走向布局应用学科建设,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培育特色学科,实现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创新优势,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主动承担地方重大科研课题、参与制定发展规划、参与决策咨询等,加快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支撑,积极拓展高校的服务功能,主动介入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提高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以参与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重涵,张俊,周洁.江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基于丹尼森因素分析法[J]. 教育学术月刊.2009(6).
[2]赵镇.基于丹尼森因素分析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影响研究[J]. 学术论坛.2008(10).
[3]凌云莉,唐志丹.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4]张开洪.中部六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7).
[5]黄家庆.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耦合发展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10(8).
[6]陈岩.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2).
,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