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上板城第二小学 孙厚
摘要:知识要发展,科学要进步,学生不光要学会知识,在学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用,是创新。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为目标,提高自由思考,自主探究,学会交流。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从而产生创新,使所学知识得以升级与拓展,逐渐培养自主探究、自我完善,不断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
关键词:自主探究 乐学解惑 学法多样 独创性 发散性
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性的研究是一种基于课题的课程研发。解决学生的会不会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是不是科学易行,研究问题是不是透彻清晰的课程研发。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知识统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和运用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才智,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较为充分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交流。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住,记得牢,学会用。
一、提倡自由思考,鼓励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向深度、广度拓展。
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疑能解惑,疑能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独立思考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内依靠自己的知识基础,经历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掌握、理解知识的实质。
二、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知识丰富多彩,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新知识和联系实际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可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沟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以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同一道题可以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就能练一题带一串,举一反三。在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选择了这样一道题:有甲乙两个圆,其半径分别为R与r(厘米),它们的半径各增长1厘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增加了多少?教学生时首先启发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他们的周长。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两圆的周长都增加了2π(厘米),从而得出:两个圆的半径不等,当半径增加相同的长度后,圆的周长增加时相同的结论。教师接着问:谁能用字母推出上述结论?大部分学生很快得C甲=2π(R+1)=2πR+2π,C已=2πr+2π,老师再问:圆的半径增加相同的长度后,它们的面积增加是否相等?这样一题多问,及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挑战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选择最优方法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造能力
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指在新的情况或困难面前积极采取措施。在独特和新颖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它的特点是独特、新颖和发散,是智力高层的表现。任何一个学生有创造的潜能,是否得以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例如:甲乙两地相距486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道应用题只要我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就会发现它有多种解法:用算数方法:(1)(486-75×3)/3,(2)486/3-75;用方程解:设已车速度为X千米。(1)(75+X)×3=486,(2)486-3X=75*3。当然,数学题的选择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把握的准就能从众多的习题中精选出恰当、适量的练习题,把课堂所学的新知识理解透彻,牢牢地巩固,并可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形成能力。是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解法中尝到喜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学会交流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品质思维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为达到不同的目的,练习要富有层次性。
(一) 选择习题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练习题的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要有的放矢,有收有放,要紧扣,课堂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二) 选择习题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练习是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鼓励学生关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练习,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另外,多进行答案不唯一、答案不标准的训练,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注意教学艺术性,让学生会进行数学知识的交流,交流互动是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与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自己间的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构建新的科学知识。
(三) 选择习题要有发散性
教师在课堂内容的结构安排上要有扩散性,以发展学生的扩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而且在习题的选择上也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有机结合,选择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拓宽思维,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探索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每个学生创造空间,为将来的发展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