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道德经》对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意义

发布人:编辑3 浏览 1435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5年3月20日 打印本页

    
                                              汪应伟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观古史,其好多理念被统治者采用,其中不乏有“修养生息”的柔和统治之术,也有平衡众将的阴功驾驭之方。本文中,笔者将从道家的矛盾、相对、辩证法等理念出发,对《道德经》中的“无为”、“柔”以及“平衡”思想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作一次探讨。在现代企业人才管理中要做到“无为而治”,实质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键就在于利用矛盾的两面性,做到“平衡”,同时辅之以“柔”、“弱”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处之泰然,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求发展,这样才能带来企业和谐。
关键词:  无为  企业和谐  柔  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在学术界、商界逐渐掀起“东学西渐”的热潮,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兵家的战略、战术思想在全球企业管理领域也“火”了起来,今年4月22日,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分别在西安、香港两地举行,“万人齐诵道德经”活动在香港展开,《道德经》在美国甚至有儿童读物。在一些日、韩、台资企业,道家管理思想更是渗透到企业文化,如日本的索尼公司,中国的海尔集团。这应归功于林玉堂等一大批学者的研究和传播。芭芭拉·赫尔玛女士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30多年致力于研究如何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应用于日常管理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笑敢先生的侧重方向则是《道德经》中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内陆,学者张秉福等人从老子领导思想的角度做了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如江淑芳等,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这一角度做了论述。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从矛盾、辩证、相对等角度去分析《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并借用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从企业人才管理方面对其做一初步的探讨,并在制度设置、用人谋略、组织环境等方面做详细的论述。
道究竟是什么,略观道家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即矛盾运动规律。矛盾即物质社会的存在形式,道家在继承阴阳家的阴阳矛盾学说基础上,将矛盾与辩证思想结合起来,同时它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代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想较,高下相倾”(《道德经》第2章)可见,矛盾双方总是对立统一而存在。“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附”(《道德经》第5章)同时矛盾也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既然是二元变化,自然也就有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过犹不及的道理,当矛盾双方势均力敌之时即和谐。《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所谓和谐乃是矛盾运动暂时的一种静态表现,是阴阳双方势力相当的运动表象。和谐的局面时刻都会被打破,因为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处于变化之中。可见道家并非形而上学之流,而是运动论之辈,也并非不可知论者,而是知“真知”之徒,怎样才能遵“道”、用“道”,创造企业和谐,乃是企业管理之道,在企业管理中,和谐并非无矛盾,而是矛盾的最小化和内耗(管理成本)的最小化。
一、清净无为的领导理念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从而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无为只是一个表相、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无不为。
(一)无为是顺其自然的为
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即按规律办事,“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增广贤文》)这是无庸质疑的。对于人,过上恬静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所渴望的,不断的追求、不断的自我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规律,圣人可以与自然浑然一体,做到物我两忘,但人大多身在凡尘,凡人就有凡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求,对于一个群体(组织)的管理者,要管理好自己的下属,自然应掌握这个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规律。“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经》第57章),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可见要重视人民,倾听人民的呼声,实行人本管理乃是无为而治的本质要求。北京怡德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倡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坚持四大原则:“知人、容人、用人、做人”,[①]犹如“江海”纳各类人才,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索尼公司董事长田昭夫则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无论临到人多么有手腕,企业的将来归根还是掌握在员工手中”,其实,领导的无为是宏观上的,领导的无为是一种激励员工的好方法,是为了让员工更好的为自己的组织劳动。当然,无为也并非一味的放纵,阴阳相生相克,事物的发展时时有它的对立面在制约着,不必我们刻意地去控制,同样,对于人的管理也应遵循这个规律。
(二)无为需清净不欲
“致虚极,守静笃,……夫物纭纭,归根曰静”(《道德经》第16章)意思是要保持自我天然的本性,不应刻意顺应外界的变化,事物本身是延各自的轨道运动,“静”乃是“变”中相对来说易于把握的东西,只有“静”才能对客观应付自如,才能明辨是非,才能做到一不变应万变。
1.要“清净”首先要“少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道德经》第56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5章),我们也常听说,满则无声,半瓶水晃荡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这层意思;可见,少说话,多办事的人才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人;另外,道家主张“修行”主要看的是“行”而非“言”,“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增广贤文》)前半句说的是“少言”,后半句说的是“不争”,日本一家皮鞋公司经理,为了掌握最新国际流行款式,亲自深入市场,为顾客擦皮鞋,以寻求企业间的“无竞争点”。可见,这些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2.要“清净”其次应“不欲”
“天下攘攘皆为名而来,天下熙熙皆应利而去”人非圣贤,所以能做到“清净不欲”就成为成为区分圣贤和凡人的一个主要标志。老子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可见最好的社会状态乃是一个“朴”字,这并不是一种清高、淡薄的的处世方式,而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临危不惧的勇气和无私无欲的胸怀。
3.再次要“不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5章),对于管理者来说,让自己的下属“抱扑守真”,首先自己应身体力行,“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古能成其私”(《道德经》第7章),只要做到这一点,个人的需求、大局的利益自然都能得到满足。“若争小可,便失大道”(《增广贤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海尔集团推行的理念是“人人是才,赛马不相马”这与道家的“不私”,“不尚贤”理念十分合拍。
(三)无为是不敢为先的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66章)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时时保持一种谦虚、处下的工作态度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现在的虚怀纳谏,现在的“处下”乃是为长久的“处上”做准备,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哲学。“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第68章)自古君王有称孤道寡、周公吐哺、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一个个领袖将这“处下”的功夫练习的炉火纯青。“曲则全,枉则直”(《道德经》第22章)。这并不是象《厚黑学》中所说的“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这与老子的思想恰恰相反,因为它是一种自私的“为先”做法,为人之先而有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79章)对于效仿天道的“善人”(管理者)来说,一视同仁,虚心、处下,才能做“百谷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10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不是说要做一个好领导就要学哑巴,装深沉,也并不是要管理者扮演“出气桶”的角色,而是要求管理者尊重员工,注重员工,行“务实”之举,做到了这点,自然可成“太上”之名。
(四)无为要从小处为
无论图大业还是做小事都应注意量的变化,成可应小而得,败也可应小而起,“合抱之木,生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64章),日本产的缝衣针,针眼是一长条孔,你眼力再不济,拿线头往针眼上下一扫,总能对上。从圆孔到长条形针孔,就这么一点小改动,穿针难的老问题就解决了,小改动带来了大利润,但谁会问及他的发明人呢?我们用太极中的阴阳鱼来解释:一方鱼尾所处的位置就是另一方鱼头所处的位置,这两只首尾相接的鱼成一种滚动姿态(斗争),我们获得成功因我们的点滴付出,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成功背后潜藏的危机,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的道理,那么对与企业管理者,不光只是尊重人激励人,还要有预测风险、控制矛盾的能力,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倘若消极因素力量过大,莫说无为,就是想为恐怕也是无可奈何。
总之,无为思想其核心是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绝不当头,这样就能达到目的——有所作为。
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生存方式
“柔弱”与“清净”、“处下”两种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22章)道家认为只有柔弱才能长久,锋芒毕露则易损,古时郑国的子产曾有过这样的比喻:火猛烈,人见而惧之,因而死在火中的人少,水柔弱,人见而戏之,因而死在水中的人多。这就是“四量搏千金,一静制百动”的道理《增广贤文》。可见“柔弱”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要使一个组织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守柔”思想显得格外珍贵。“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第76章)那么什么才是弱呢?老子说,万物之中水最弱,因而它算得上是“上善”,“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77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道德经》第43章)可见,“利万无”、“补不足”、“入无间”乃是水的主要特性所在,另外,水还具有七个善的特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8章),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水的“善”,就是表现为它的“弱”,而它的“弱”实质就是它的“变”和“静”,大道无形,其实水也无形,“弱”不是说退而求其次,而是要管理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为人处世上,求同存异,寻找无竞争点乃是一种明智的方法。如今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实行物质激励的弊端,因为这种量化方法过于死板,其激励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于是“软管理”这一概念被提了出来,比如,弹性工作制度,有些企业还设立“出气公司”让员工发泄,这无不都是以柔克刚,人本化管理的例子。我们不妨将这种管理理念叫做水式管理或软管理,一言以蔽之,它要求我们在管理上做到方式的灵活化,制度的非刚性化,方法的情感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化。
三、平衡和谐的用人艺术
道似水,水平则和、则静,平则可以见他物。“太上,下之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道德经》第17章),老子将君主、领导者、管理者分成四个等级,“太上”自然是最上等的,因为他超越名利,清净无为,一切顺其自然,那么这个顺其自然是无忧无虑、什么事都不过问吗?未必,前面说过,无为其实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无不为,对于一个组织,如果其成员(包括领导者)都是无所事事,那么组织就不存在了,何谈其良性运行,领导者存在又有何必要,这时人人都是“太上”了!老子说的无为其实是在人事、制度上寻求规律,按一定规律用人,比必事事躬亲,这样“太上”才能管理起来得心应手,这才是 “太上”比下文所说的“其次”的高明之处。那么用人有什么规律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这里的“二”即阴阳二气,既然万物皆有阴阳二气生成,人自然也不可例外,无论属阴属阳,都应对立统一存在于天地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27章),其实,用人就是将不同的人进行归位,用人之所长,让“阴阳”皆能存在,这样世界上就没有无有之人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道理。
要善于制造矛盾,又善于控制矛盾,这是《帝王学》中帝王的用人之道。让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但同时可控制,这才是真正的以静制动,如果自上而下一盘棋,这无疑是危险的,因为这时的矛盾是潜藏的,单极的“强”则意味着“败”,这样很容易将一个组织带如危险境地。这时更需要它的对立面“弱”的存在,这就是反者之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道德经》第36章)但是如果矛盾不可控制,也是可怕的,这就是“变”生“乱”的道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看道者。”(《道德经》第77章)可见效法天道很有裨益。“均衡”一词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它称为“平衡”,因为只要有这个平衡点,矛盾着的两面才能对立统一而存在。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有名的帝王,其实他们都一个个谙熟阴阳相生相克之理,在用人方面所表现的两面性无不令人叹服。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子:
(一)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平衡
在电视剧《新上海滩》中,丁力和冯敬尧有这样一段对话:
“留着他(老九),挡了我们的道,何不把他干掉?”
“他挡了我们的道,但他同时也挡了别人的道,留着他,为是就是一个平衡嘛!”
其实,这里所说的平衡,就是在管理者之间形成权利犄角,使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角逐,这一思想在组织设置中是通过横向的“部门制”表现出来的。学者庞钰龙在他的文章──《“太极人才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②]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将《易经》中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 “水火不相射”, “帝出乎震”,等思想应用到企业人才管理领域,是要做好当位人才和隐位人才的统一,显人才和潜人才的统一,“一”型人才与综合型人才的统一,创新型人才与保守型人才的统一。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国际关系,还是在自然关系中,力量的平衡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平衡更能促进竞争和发展而又不致其毁灭。
(二)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平衡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政权(非社会秩序)运转依旧良好(社会局面黑暗),这应因归于他的用人之术。在电视剧《大名王朝1566》最后一集中嘉靖帝训斥海瑞:“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水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何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也要治理,这就是朕罢扬挺和,夏言等人的道理。”其实官场中的浊与清就是矛盾中的阳与阴,阴阳彼此不可或缺,清浊也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这就是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阴与阳的平衡才是和谐。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再看武则天的用人:一方面有狄仁杰、张柬之等一代名相,另一方面也有周兴、来俊臣等一批乱城贼子,倘若无周兴等人的特务组织,只留“青天”狄公等,恐怕武则天早就成为李唐江山拥护者的刀下之鬼。
黄宗羲认为,君臣只是两端的曳木之人。也就是说前后一起拉木头的双方基本上要有一种平衡,畸强畸弱这木头就没法拉;钱穆认为我国两千年帝制时代并非大家所说的那样专制,而是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这两种说法,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成分[③]。但也不无道理,其实,当君权过大,其下属不能挚肘,而下属之间又不能相互制约的时候,往往会有第三方力量的加入,来替高高在上的君王分这权利的“一杯羹”,这就是太监、外戚、藩镇、权臣等也能在历史舞台上唱主角的缘故。我们回到企业管理的层面上来,效率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小化和风险的最小化无疑是它们共同的追求目标,可是企业中的好多东西是不可量化的,其预测、评估也未必一定可靠,也就是说它存在很多“变”的因素,比如“人力资源”,有很多大公司,它的分布可能遍布全球,它的员工可能数以万计,它的经营也可能涉及到诸多行业,那么他的高层领导者是如何管理的呢?德国文化媒体贝塔斯曼集团总裁君特·迪伦说他们实行的是“松散性管理”,就是放宽分公司的自主权,加大其相互竞争力度和监督程度。
我们再举一例说明,汉初,刘邦在外打仗,他把国内的一切都交萧何处理,另外前线的辎重供给也要靠萧何,难道刘邦真的不担心后院起火吗?非也,他这样做一方面是让萧何信任他,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力,另一方面他把军权交给韩信,决策权交给张良,三方相互制约,他自然可以高枕无忧,况且他还在萧何身边安排了监督他的人。[④]
(三)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平衡
在《荀子·王制》中有有这样的话:“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常情况下,水的浮力和舟的压力是平衡的,但倘若舟的压力过大或是水的冲立力太大,那么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这对企业管理而言无疑具有启发意义,管理者要能够给员工留下足够的个人空间,不易管的太死,但同时,要保持对其在决策上的制约,让员工离不开组织,却不知身在组织中有何约束。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人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在管理上个人集权色彩很强烈,结果使公司陷入危难境地,斯隆上任后,一改其前任的做法,实行“分权制”,(事业部制),这无疑给当时人心惶惶的通用员工们打了一针镇定剂。
平衡术的应用无疑是增大了组织内耗和运作成本,同时也降低风险,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带来检察的透明化和政策的明晰化,能达到企业和谐的局面。这种用人艺术是遵循人的发展和企业平稳崛起规律的。
四、无为、平衡、柔三者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德经》中所讲的无为、平衡、柔三者其实是要在矛盾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的,矛盾不可不在也无时无处不在,矛盾相对、辩证而存在,斗争是矛盾运动的形式。
1.    平衡乃是矛盾运动长期均衡的规律使然;
2.   无为,柔,是是我们顺应规律,利用矛盾的明智选择;
3.   善于运用矛盾,控制其双方力量的平衡,这样做的主要方法是“柔”,而“柔”、“平衡”是人才管理的手段,其实,做这两点,我们是在“为”,是在把握和利用规律,这两点做到了,我们自然可以“无为”了;
4.   只有按矛盾平衡规律设置组织、用人,一个组织才能是良性的,制度的健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组织的硬件设施,是宏观的战略资源,那么这个硬件的操作方式就是“柔弱”,我们可以把它说成组织管理的软件设施(组织文化系统),只有软硬件的结合应用,这个组织才能健康运转,那时,各种人才都能为我所用,企业在人事更替上会出现一个和谐局面,管理者看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
 

[①] http://www.ydh.com.cn/hr/
[②]庞钰龙. 易经管理大智慧[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③]夫妻妾共处一室. http://www.china.com.cn,2007.2.13
[④]钦定萧何第一功.电子科技大学校报,2006(716期)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