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西方主流媒体话语中隐匿的文化霸权

发布人:万方论文网 浏览 1189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日 打印本页

    
胡凌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学院,江苏省  南京市 210046)
摘要:本文从后殖民的视角分析了西方主流媒体描述中国的话语,指出里面暗含的西方中心论思想容易使英语习得者产生认同,自愿接受西方的文化霸权,对此我们需要首先对外来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其次树立文化自信,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勇于在世界平台上发声。
关键词:西方主流媒体;文化霸权;英语学习;西方中心论
 
英语学习者们平时会经常接触到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如英文广播,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热播的英剧、美剧,英美国家的主流报刊等等。这些原汁原味的视听、阅读资料为英语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料和语境,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以至于VOA、BBC新闻,英文报刊,英文电影都相继走进了学校课堂,大家以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为目标,不遗余力地进行效仿和跟练。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利用主流媒体向全球输出英语语言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在输出它们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输出在当今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传播、加固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功能。西方国家输出的文化里暗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即相对野蛮、愚昧、贫穷、落后 、神秘的东方,西方是文明、进步、民主、理性、光明的[1]。英语学习者们在长年累月的语言学习中,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对这一主观臆想产生认同,自觉将自己他者化,对自己的民族产生自卑情结,认为西方国家的什么都好,而自己国家的怎么都不行,这种精神上的附庸比政治上的臣服来的更为隐秘,杀伤力更大,更值得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们警惕。本文将从英文报刊和英文电影两种媒介入手,细读里面暗含的殖民话语。
 
1.西方主流媒体所传播的话语分析
 1.1 英文报刊
英文报刊读物因其语言表达地道,用词标准,句式规范,而且内容较英语教材更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感,反映的都是正在发生的新鲜事而受广大英语爱好者们的欢迎。同样是真实语言资料的输入,英文报刊与英文小说相比,篇幅要短得多,对于英语语言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能接受,而且能坚持下来。很多大学英语课堂都加入了英语报刊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英美主流报刊在价值判断上一直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报道客观发生的事件时往往带有主观臆断,这在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上尤为如此。
“一带一路”在我国提出并倡导后,英国的主流报刊《经济学人》杂志于2014年11月刊登了一篇名为“the Silk Road Stretching the Treads”的报道,重点介绍从中国云南通往东南亚的丝绸之路,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对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进行介绍,而是别有用心地称之为“China’s Marshall plan”[2](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随着东南亚国家市场的打开在“expand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2](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目的是“boost its regional dominance”[2](加强地区主导地位),甚至妄言“Its apparently peaceful rise on its land borders contrasts with what they see as threatening behaviour in the South China Sea”[2](中国表面上的和平崛起与东南亚国家所认为的其在中国南海的威胁行为形成对比)。
其实,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合作,借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延续数千年来与沿线邻国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精神,“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3]。我国的“一带一路”不但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符合沿线邻国发展利益,进而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终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这样一项有利于大家一起发展的措施却被拿来影射美国战后凭借上升的经济实力来确保其外交野心的“马歇尔”计划,并时不时暗示中国的和平崛起实为中国威胁论,刻意歪曲我国的友好发展战略措施。
实际上透过英美国家所捏造的中国威胁论我们看到的是“欧洲中心论”的本质。欧美国家所追崇的“白人至上”的优越感随着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迅速提升逐渐变得不太踏实了,他们开始焦虑,担心自己竭力所维护的等级次序不能长久,他们在等级顶端俯视惯了,最不愿意看到被自己轻视的国家迎头赶上,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超越自己,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污蔑中国妄想取得霸权,主观猜忌中国的发展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威胁,甚至挑拨中国和邻国的关系,确保自己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既得利益。
 
1.2 英文电影
电影相对文字媒体而言,受众更为广泛,影响力更大。如果说英美主流报刊的阅读者仅仅是社会少部分上层精英人士,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观影者却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可以跨越几个阶层。美国影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超的科学技术在全球成功吸引多达数亿名观众。“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都被美国所控制,而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7%,但放映时间却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4]。为了能在全球行销,打开国外市场,获得经济、政治双重收益,美国电影尤其擅长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来表现、宣传美国精神。
比如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挪用了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讲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动画片里,中国古代人物的装束,民宅建筑,日常器具,中国山水,万里长城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观影者仿佛超越时空,进入了古代的中国,与花木兰一起经历从军的故事,可见美国在研习中国历史、文化、人物方面下足了苦工。但对于电影的主题思想,美国迪斯尼动画片却进行了重构。北朝民歌《木兰辞》除了歌颂花木兰的勇敢,更强调她的孝心,因为家中除一年迈的老父,没有男丁,木兰舍不得年老体弱的父亲上沙场,于是冒着生命危险替父出征,亲情之深,令人动容。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云: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认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仁的基础。《三字经》中黄香温席的故事广为传颂,对父母尽孝是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要素。
然而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却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消解,把花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改写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追寻自我。在影片中插入了木兰参加皇帝选妃失败的情节,不但大大满足了西方对东方陈规旧俗的猎奇心理,验证了他们的自我优越感,还为下文的木兰从军做了铺垫,木兰认为自己让家人丢了脸,所以不顾危险,远征沙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再现。动画片里的花木兰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女子的内敛,隐忍,稳重,活脱脱一个敢于冒险、挑战权威、爱出风头的美国女孩形象。
在挪用中国文化时,美国迪士尼对中国的花木兰形象重新进行了想象,对花木兰故事也重新进行了建构。为了博得中国观众的好感,求得经济利益,以诋毁、污蔑的方式再现中国这个他者形象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等级依然需要维护,自我需要他者的陪衬才能存在,否定他者就是肯定自我,在西方看来,贫穷、落后的他者——东方国家,不能在英雄故事里唱主角,于是直接剥夺了他者发声的机会,而是穿着他者的外衣,由自己替他者出镜,进行言说。巴柔指出:“在个人( 一个 作家) 、集体( 一个社会、国家、民族) 、半集体( 一种思 想流派、意见、文学) 的层面上,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的表现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补充和 延长。这个‘我’想说他者( 最常见到的是出于诸多 迫切、复杂的原因) ,但在言说他者的同时,这个‘我’ 却趋向于否定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6] 美国迪斯尼借用中国文化元素成功地宣扬美国价值观,瓦解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淡化了中国观众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从而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
 
 
2. 隐匿的文化霸权
2.1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这一概念首先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在《南方问题的一些情况》中提出,然后在他的名著《狱中札记》中得以系统化、理论化地阐述。葛兰西在书中详细探讨了被统治阶级是如何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俯首称臣,从而帮助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葛兰西认为国家由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构成,市民社会主要包括工会、学校、媒体、报社、教会、家庭等等,而政治社会主要由军队、政府、党团、司法、议会、税收、监狱等等构成。政治社会代表暴力统治;市民社会代表以意识控制为特征的文化霸权, 国家是披上强制甲胄的文化霸权[7]。统治阶级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并不单单靠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强制统治,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通过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新闻媒介向被统治阶级成功进行思想渗透,使大多数被统治阶级自愿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认同,从而达到管理、领导、操控被统治阶级,巩固自己阶级地位的目的。
这种文化霸权放在当今全球视野内,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操控,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自愿接受发达国家的领导权。随着二战后殖民地国家政治上相继独立,以军事占领和武力入侵为特点的武力殖民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思想操控,文化扩张为特点的文化殖民。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超的科技水平,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消解其民族意识和主体归属感,甚至产生民族自卑情结,令其不知不觉导向西方中心论,心甘情愿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支配和控制,从而维护现有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继续享有特权。
 
 
2.2隐匿性
西方文化霸权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实施,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隐匿性,不易为人察觉。
首先,文化与语言捆绑在一起进行强势输出。英语学习者很难做到把语言和文化分割,一边学习语言,一边防范语言里可能传递的西方意识形态。很多学生单纯地以为学语言就是学语言,不会想到语言背后的权力话语之争,更不会想到在阅读西方原版期刊读物,观看原版英文电影时,稍不留意居然会陷入被殖民的危险境地。Pennycook认为, 英语教学实践中充满了殖民主义的文化假设, 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的英语教学理念实际上涌动着殖民霸权的暗流。[8]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平时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如果本身政治嗅觉不够敏锐、思想意识不够坚定,很容易就跟着西方的价值观念跑了,而且还不自知,不但内化了白人至上论,而且还向周围人进行传播。
现如今,英语语言在全球处于强势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国际官方文件,资料都是用英语写就,参与国际交流必须会使用英语。世界语言数据库 2014 年第 17 版最新统计显示,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在使用人数上只有约 3.35 亿( 低于汉语和西班牙语) ,但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数高达 13.6 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之中。[9]语言学习的高热度必然产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追崇,于是但凡跟英语国家的人或物挂上钩的都是好的,同样教英语,学生就觉得外教就是比中国老师好,同样上是上学,国外的大学就是比国内的先进,哪怕多花上几倍的钱都在所不惜,物品国外的也一定比国内的好。如此种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被击得体无完肤。
    其次,英美善于对自己的殖民野心进行包装,让人防不胜防。如上文所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势文化输出的时候,往往方式上较为隐匿,它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入大量资金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风貌,民众心理进行研究,必要时加以利用。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文化产品时,往往巧妙地将自己意识形态包裹在输入国的文化元素里,让该国的民众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容易接受,有时是借用高科技,让观众在高质量的视听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
 
3. 如何应对西方主流媒体所传播的语言文化
3.1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
   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文化输入,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就从此不再听英文广播,不读英文报刊,也不看英文电影,以免被奴役?或者干脆抵制学英语,视英语如洪水猛兽?鲁迅在对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上曾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拿来主义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上。好的我们要吸收,坏的要丢弃。拿来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待任何事物既不能一棒子打死,又不能全盘接受。英语要好好学,英语背后承载的西方文化中积极、正面、能为我所用的部分更要学好,而其中消极,负面试图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操控的部分则要警惕、丢弃。
目前“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批评视野的缺失”,对“文化交流中隐含运作的文化霸权”[10]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因此,英语教师除了教授英语语言知识以外,要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思想意识的敏感性,适当教会学生辨析英语文本中的权利话语和运作关系,开拓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识别其中的暗含的西方殖民霸权,不被蒙骗、误导,并且在识别后还能提醒同胞们注意,以达到从点到面的防范。
 
3.2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可是被动的防范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抵制文化殖民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之所以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力较差,就是因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信心不足,民族自卑心理作祟,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走文化自强的道路,让中国文化中的闪光点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仰慕,增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精神文明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尤其是中国青年学生一代,在西方个人主义,消费文化,大众的文化的影响下,家庭观念,生活方式,金钱观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背离,更需要回归传统,重拾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3.3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在国际平台上发声
语言是工具,对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输入的英语语言,我们应该最终学会为己所用,自由,灵活地运用这一语言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捍卫自己的尊严。我们要学会用西方的语言与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冲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围堵,不再任由他们替我们发声,而是自己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好故事,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真正让了解我们,认识我们,理解我们,而不是凭他们的主观想象对我们进行评判。对“国内外重大热点、敏感问题,争取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争取主动权,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12],否则势必会出现误解不停,摩擦不断的情况,从而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前文所分析的英国《经济学人》报关于中国新丝绸之路的报道在网络媒体中出现后,在全球读者中引发了大讨论,跟帖评论不断,其中不乏有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之人,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污蔑之词每每冒出来,都会遭到爱国人士用英语进行反击,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就是我们学英语应有的态度和操守,在国际平台上勇于发声,捍卫国家权力,民族尊严。
 
4.结语
总之,英语学习者在接触到西方主流媒体传播的话语时要小心防范其中隐藏的殖民霸权,保持自己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文化身份的独立性及自主性。但是在防范是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极端,杯弓蛇影,把所有英语文本都当做西方中心论的宣传载体加以警惕,其实有些英文文本偏知识学科性,政治性的内容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就算是人文类的英语文本也不能一定都含有霸权思想,学会辨别好坏是第一步,然后再是扬弃。学习别人优秀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是国际文化交流应有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Said, E.Orientalism[ M] .NewYork:Pantheon, 1978.
[2]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ina/21635061-impoverished-south-west-china-seeks-become-economic-hub-stretching-threads
[4] 李金齐.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7.
[5]《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年 版,第2页。
[6] 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M].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57.
[7] 葛兰西.狱中札记[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P222
[8]Pennycook,A.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M] .London:Longman, 1994.
[9] http: / /www. ethnologue. com / statistics
[10] 唐丽萍. 对英语学习者文化霸权话语解读的批评话语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7):50.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
[12] 鲁世巍.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解析与应对[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3):46.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客服合作微信:wfjy2008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