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推进审计“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增强监督服务效能

发布人:万融期刊中心 浏览 1074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7日 打印本页

    
                                  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 韩冰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部署的首要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入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审计机关就如工厂,是供给侧。审计工作就如产品,服务国家治理,捍卫人民利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提供更加优质的“审计产品”,审计机关应从自身出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笔者结合浙江审计实践,从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协作导向、创新发展导向四个角度出发,探析如何推进审计“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增强监督服务效能。
 
一、以满足审计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是审计工作开局起步的关键。以审计需求为导向,以“两个报告”为核心,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以“经济体检”为抓手,科学编制审计工作计划,谋划审计项目,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两个报告”为核心,事先谋划预期成果
审计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并突出审计主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将审计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规划有效衔接。既要服务五大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竞争力提升等要求;又要结合人大关注重点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规范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
(二)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从全局出发宏观思考
审计不应只是着眼于一城、一地、一域,或者仍然停留在某一个单位、一笔资金、一个项目,在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时,应当立足经济社会运行整体和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构建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审计计划管理格局,坚持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三)以“经济体检”为抓手,推动审计关口前移
审计应通过经济体检系统,梳理重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对审计的需求,并对“经济体检”的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研判,寻找审计工作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同时提升审计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加强持续监控,及时跟踪、排查和预警异常信息,形成高层次的趋势性预测、风险揭示、体制机制缺陷预警等制度性成果,并以此为据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有效推动审计“关口”前移。
 
二、以提升审计价值为导向,优化审计成果管理机制
审计成果集中体现了审计工作产生的效果和发挥的效用。以提升审计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机制、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审计结果问责机制,推动审计成果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成效,增强监督服务效能。
(一)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机制,提升审计成果质量
审计评价应全面且客观,必须以审计所核实的事实为依据,以真实数据支持定量分析,以法律法规支撑定性分析,并根据所在时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客观地作出评价,不应偏重某一方面,也不应抽象、笼统。开展审计评价时,应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系列要求精神,将容错免责理念贯穿审计工作之中,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鼓励创新实干,宽容失误或偏差,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 “不担当”“不敢为”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
建立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形成完整的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工作“链条”。一是树立审计成果转化意识,注重对成果转化运用的统筹谋划。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预先谋划审计成果如何转化,明确转化运用的目标,确定成果转化的思路和方案;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要统筹审计工作的时间、人员、内容、重点以及实施方法等,为后期成果转化做好铺垫。二是提高审计成果转化能力。审计人员应以服务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增强对国家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工作全局的驾驭能力,并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提高自身综合归纳和分析能力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微观、零散、孤立的审计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审计问题的规律,并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指导审计工作。
(三)建立健全审计结果问责机制
审计监督的效果不仅仅在于问题是否发现和整改是否到位,应建立健全审计结果问责机制,关注问题的责任人是否得到相应的惩戒,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谨防再犯。一是实行审计过错问责。要落实主体责任,实行抓业务与抓问责相结合,对于违反审计“八项规定”、故意隐瞒案件线索等情况,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二是实行审计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对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又要对问题的责任人追责,特别对是“屡审屡犯”的单位,审计应持续跟踪监督整改情况。同时,审计机关应积极构建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部门联系的沟通体系,有效弥补自身对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追责问责权限的制约。三是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国家审计结果公告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提供有效途径,推动审计结果问责机制的建立。审计机关通过发布审计结果公告,能够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并且促使政府转变行政方式,促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三、以促进审计协作为导向,合理统筹审核资源
国家审计涉及范围广、涉及领域多,需要整合调动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以促进审计协作为导向,落实“两统筹”、依托“三大平台”,健全审计机构内部沟通协作机制,并完善审计与其他监督体系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助于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国家监督整体合力。
(一)健全审计机构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
审计应以“两统筹”为指导,健全审计机构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 一是按照项目要求优化审计力量配置。加大各领域审计项目的协调整合力度,统筹调配审计力量,打破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界限,发挥各层级、各专业审计干部的专业优势,提高审计组整体水平。二是依托 “三大平台”强化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政策跟踪审计平台、财政审计大格局平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对每个项目涉及的被审计单位和调查单位清单进行梳理归纳,开展“一体化”“嵌入式”审计,避免交叉重复审计,实现“最多审一次”,在完成预定审计目标的情况下,切实为基层和被审计单位减轻负担。
(二)完善审计与其他监督体系的沟通协调机制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检察、人大政协等监督体系的有关主管单位的衔接贯通。 一要明确归口部门,负责协调双方的协作事项办理、重要情况通报、联系问题以及线索移送等日常联络沟通事项,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交流合作事项。二要加强业务协作,将共同关注的问题情况的沟通协作贯穿监督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效衔接、无缝对接。一方面,其他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取审计工作底稿;对涉及审计专业性的问题,审计机关主动协助查证;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前,可向其他监督体系的有关主管单位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同时对审计发现需要立即核实的问题线索,请相协作单位按规定优先办理。三要强化互动共享,提高移送处理线索质量和成案率,增强审计结果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定期集中反馈机制和问题线索核查情况机制,倒逼审计机关及时梳理整合,推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
 
四、以坚持创新发展为导向,全面开展大数据审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机关要强化大数据思维,加强数据采集和管理,积极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推广运用数字化审计方式。以坚持创新发展为导向,增强大数据审计思维,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完善大数据审计机制,是“科技强审”的具体体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一)增强大数据审计思维,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在人才培养层面,要重点培养大数据审计思维和分析研究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审计项目的现实需求。要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培养,通过举办组织计算中级极技能培训、大数据审计分析培训、审计大讲堂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审计实践业务,使其掌握应有的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同时鼓励审计干部加大机器深度学习、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将大规模数据中隐藏的信息挖掘出来,并驱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等技术和模式创新。要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加强大数据审计课程建设,将大数据技术分析课程与审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并持续推进实践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为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做好人才储备。在借助社会力量层面,审计机关可以弥补自身专业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其在大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审计方法的优化、审计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审计合力,切实提升审计实效。
(二)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加大多维数据分析力度
审计要发挥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功能,推动其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提高审计的科学性、精细度。利用已掌握的各类电子数据,将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不同年度的数据通过不同维度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发挥大数据审计在查找疑点、精准定位、高效实施、综合分析提炼等方面的优势,普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多维分析,持续关注重大领域、热点焦点问题的变化态势,掌握突出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审计感知风险、发现问题、评价研判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审计监督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完善大数据审计机制,促进审计现场非现场融合
在审前筹划阶段,应打破各专业审计组之间的职责界限,对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源资料进行整合,推动各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发挥审计监督合力;同时加强审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沟通,组建“业务+数据”的非现场审计准备团队,确立“数据现行”的大数据分析理念和模式,在精准审计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应加强数据分析组和现场核查组的合作,以非现场审计团队为核心指挥平台,现场审计团队为执行和沟通渠道,构建“集中分析—分散核查—问题反馈”的流程闭环,共同挖掘查实疑点线索和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在审后成果运用阶段,现场团队应完成审计报告、要情等文书资料的起草;非现场审计团队应持续关注相关问题的整改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深人挖掘,完成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利用。
(作者为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中级会计师)
,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