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融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页    期刊导航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通知    期刊百科与写作常识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搜索:
  万融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权威 专业 诚信 快捷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期刊
教育期刊    
 经管期刊
教育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社科综合期刊    
 医药期刊
医药期刊    
 农林期刊
农林期刊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    
 政法期刊
政法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计算机期刊
计算机期刊    
 其它期刊
其它期刊    
 
 
 
        万融权威期刊网 >> 范文数据库 >>

后殖民主义文化下当前中国文化安全意识思考

发布人:admin 浏览 837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2年3月4日 打印本页

    

从殖民时代的文化强权到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控制,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从资本主义产生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后明显地加快了。在全球化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文化控制和意识形态渗透取代了传统的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从以资本加枪炮为标志的殖民扩张,到以资本加文化的后殖民人侵,使所有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再次面对比殖民扩张更为可怕的挑战—民族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安全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各种文化形态中,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使之继续保有可以连续传承的精神传统,保持中国文化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殖民主义推行的文化霸权曾经对近代中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仍然面临文化安全问题,这正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价值所在。

l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精神

“所谓后殖民,可以在三重意义上把握:(l)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2)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反思、批评和研究,如后殖民理论、殖民批评;(3)用以指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川’](本文仅从第二重含义上考察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为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提供支撑。)后殖民主义,也叫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是对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后果从文化视角所作的反思,确切地说,是从文化视角对殖民主义的批判,这种批荆不仅是针对以英法为代表的旧殖民主义,而且是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从黎巴嫩移居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也有译作“萨义德”的)的理论最具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批判情怀,直指西方对东方长期以来推行的文化舫权主义。反对西方文化精权、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摆脱西方文化控制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有借鉴意义。

1.1批判西方文化舫权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z]二战后,大批亚非拉殖民国家经过战争获得民族独立,建立了崭新民族国家,与政治独立相继而来的是经济上的“一穷二白”、文化上的“支离破碎”,经济富强的任务繁重,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首先,批判帝国主义文化舫权,消除文化殖民影响。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有效统治,往往通过学校、教堂等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各种形式的文化殖民活动对殖民地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其次,克服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国家民族文化的扭曲。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有利于维护殖民统治的扭曲性解释,部分解释甚至已经被认同,因此,重新确立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就成为新独立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最后,正确认识和处理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客观地讲,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性部分也可以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有用资源,因此,在克服西方文化消极影响的同时,要借鉴其积极成果,绝不能全盘否定(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更不能有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

二战后,新独立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实任务促进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产生。

1.2维护民族文化独立与发展

如果说文化猫权是殖民时代的特征,那么,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放松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控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国际市场为其资本寻找出路的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也随之而来。在一心致富思想笼罩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对民族文化安全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引起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很快,许多国家在这方面付出了惨重代价,其中尤以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危害最大,加上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价值观错位等的影响,民族文化安全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如何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等现实问题促进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完普,也客观要求这些国家在富国的道路上必须重视文化安全,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圆强国之梦。

1.3摆脱西方文化控制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战争与革命”被“和平与发展”取代,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更加隐蔽。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经济交往带动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如何使国际文化交往所生成的共同空间摆脱西方文化控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摆脱西方文化控制,首先要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

2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为研究中国文化安全提供新视角

“所谓国家文化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民主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以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干涉,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31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理论蕴含的基本精神为应对中国文化安全、提高民族文化安全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1中国也是西方文化姗权的受容者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经济统治、军事统治的同时,利用宗教、学校等大搞文化殖民活动,甚至有些资产阶级学者鼓吹说是西方人给原始、落后、愚昧的东方带来了文明,其实质是掩盖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曳化殖民活动对中国影响深远,香港、澳门等地至今仍受其害。因此,在强调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同时,必须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2.2中国也面临粉维护民族文化独立的任务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近代中国封闭的大门,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这从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著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时我们也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传统文化确实需要一个现代化过程—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事实上,也只有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适应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维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和繁荣。

2.3中国也同样面对摆脱西方文化控制的压力

20世纪末,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体制上的,也有指导思想上的,但谁也不能否认西化与和平演变发挥的作用。1989年政治风波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西化、和平演变使然,西方文化控制的压力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民族文化安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如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特别是在香港、澳门等地,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再如,相当部分的青年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热情。同时我们看到西方工业产品、文化制品等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2.4当前我国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当前我国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挑战是对民族文化安全认识不够,普遍缺乏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文化建设中的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保守主义主要是指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为保存民族文化而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文化建设态度,文化建设中的激进主义则主要表现为全盘西化等思潮。文化建设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倾向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应对中国当代文化安全

冲突与重构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常态,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这种冲突与重构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激烈而有影响。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对欧洲殖民活动及其后果反思和批判的墓础上提出了文化安全问题。应对当代中国文化安全,从国内讲就是要发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从国际讲就是要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和培养文化安全意识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3.1克服西方文化殖民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殖民是伴随着西方近代以来的海外殖民扩张出现的一种文化人侵现象,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殖民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国家文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谓‘’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l’1。随着国际交往空间的不断拓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不可避免,这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文化面临的这种现实,一方面,克服西方文化殖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消极影响,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另一方面,更要自觉维护民族文化尊严,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优秀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3.2提离传统文化的传承力

提高传统文化传承力的实质就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传统文化在体现民族性的同时,反映时代特色,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通过提高传统文化的适应力、竞争力和传承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割断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将海内外华人联结起来的精神纽带。由儒家文化发育起来的对家庭、国家、民族伦理共同体的义务感、责任感的伦理自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最为深刻的精神根源。当前,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激烈的文化竟争中确立并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提高传统文化传承力的关键所在。

3.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问题,这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向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科学的理论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武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逻辑的一致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远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失去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否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从文化上得到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则,也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同。

3.4发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更持久、更核心的竞争力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将“软实力”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这一文化软实力概念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发挥中华文化软实力作用就必须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创新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外实践一再证明,忽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忽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最终要付出惨重的社会代价。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就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完全统一方面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5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最佳途径就是要执行“走出去”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担心全球化会粉碎传统文化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若忽视了它对于提高个人能力、丰富文化内容的意义,将会忽视其潜在的对人类自由与多样化的积极作用。”[s]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比较弱,苏东剧变所造成的社会主义阴影短期内也不能完全消除,“中国威胁论”及对中国的妖魔化宜传等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产生负作用,可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21世纪我国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以营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3.6促进文化创新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最深层次的间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没有文化创新的民族难以很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解放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思想解放既要克服文化建设中的保守主义,又要防止文化建设中的激进主义(主要表现为全盘西化);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文化创新需要真正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促进创新的文化体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用创造性精神解读民族传统文化、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涵。

 (本文章来源互联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万方论文网http://www.wflunwen.com/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Copyright@ 2012 万融数据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